校-家-社区男女同校,是三个教育系统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履行育人使命的过程。 在农村领域环境下,农村学校-家庭-社区共生就是以农村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根本目的,以联动为主线,以活动为途径,以平台为载体,使校家社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功能互补, 构建互动机制,共同促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不平衡、机制不完善。 在农村领域,如何让教育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真实场景和真实需求,如何更好地构建农村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教育机制并促进其良好运行,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 农村学校、家庭和社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许多农村学生面临父母教育不足或教育方式单一的问题。 由于很多父母长期外出工作,农村地区代际扶持的案例较多,父母对子女缺乏陪伴和教育的问题更为突出。 此外,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的限制,普遍存在单一说教的现象,对子女的教育管理方法相对简单。 在不同代际成长的家庭中,祖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代沟,在管教的方式上容易放任和溺爱,也无法帮助孩子的学习和指导,忽视了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合作观念薄弱,导致农村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沟通问题突出。 农村地区家长与教师的接触多为“问题型”,家校沟通合作频率也较低。 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很少有教师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培训。 在家校沟通方面,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怀、爱好和个性发展。 在有限的家校合作中,家长往往被动地参与其中。 农村社区对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的关注和帮助较多,对家庭教育观念的提升重视较少。
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导致农村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营养不良”。 许多农村学生缺乏家长陪伴和监督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加上社会教育强度薄弱,进一步凸显了农村本已不力的校-家-社区协同困境。 由于缺乏家庭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农村学校教育不得不过于“强”而无法干预,这也导致农村学校在育人道路上存在一些“困难”,教育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2、三方共同推进校-家-社区共育机制科学建设。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农村家庭、学校和社区要加强合作,实现家庭教育的联动。 这种联系不仅是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交流和整合。
一是突出乡村学校的主要智慧,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育人主线的作用。 农村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对家长的定期培训、教育、辅导和辅导,针对各地家长众多的情况,可以利用家校“空中对话”和“线上互动”,帮助农村家长提高教育素养。 学校在选择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路径方面应发挥有前途和有前途的作用。 在加强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也要明确家庭和学校各自的教育责任和边界,使其既能肩负各自的责任,又能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二是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切实构建农村学校-社区共生机制。 农村学校要重视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寻求社会专业机构和个人的指导和帮助,为农村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重要支持。 农村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和地方特色,学校也可以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体验生活,尽可能拓宽视野。 农村社区也可以积极开展与学校的交流,为农村家长和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共同推动完善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教育体系。
三是连接家庭与社会领域,积极构建农村家庭与社区共生机制。 国家鼓励学校、社区、社会事业单位、社会工作者等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引导活动,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引导服务体系。 “乡镇”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乡镇”与家庭、宗族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是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的宝贵社会文化资源。 要为农村家长创造更多参与社区活动和培训的机会,或结合当地文化特点组织家庭与邻里之间的学习社区,帮助农村家长加强与社区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增强育人的意识和观念。
3.多措并举,加强农村家庭建设和指导服务。
农村家庭建设包括农村家庭环境文化建设、农村家庭成员建设、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一是重视农村家长的培养,加强农村家长的自强自息和成长。 农村父母总是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矛盾,这给父母的学习和自我提升带来了挑战。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过程中,要兼顾农村家长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以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的方式,以农村家长能理解、能理解、能操作的方式进行培训。 例如,通过线上手段,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让农村家长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和提高。 农村儿童的人格教育、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健康养护、网络游戏监管等方面需要家长特别关注和重视,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也是农村家长需要重点培养的内容。
二是积极组建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助力开展农村民俗家风情建设。 《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活动”。 农村部门、社会组织、学校和社区可以自觉组建校-家-社区男女同校志愿者队伍,邀请有爱心、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家长、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作为志愿者,在农村地区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优良家庭文化、科学的育儿理念。 还可以为农村父母提供免费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解答育儿问题。 志愿者和志愿者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和照顾有生活困难和心理困扰的农村儿童,从而促进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是打造农村领域数字资源平台,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平衡与共享。 信息时代,在农村地区搭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是加强农村与外界联系、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通过技术赋能,激发教师等教育主体在农村扎根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平台释放和传递教育资源,从而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对话、合作与互动。 教育数字资源平台不仅可以成为校家、社会共生的承载平台,更可以成为城乡优质资源相互交流共享的平台。 该平台还可开展家长座谈会、家长座谈会、亲子互动日等活动,让乡村教师和家长建立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 ** 还需要为农村学生和家长创造条件,在经济和技术上使用在线和数字资源。
四是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农村家庭文化建设。 当地文化中孕育的有序、勤俭、孝顺、睦邻等传统美德,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和养分。 要让丰富的乡土文化成为撬动美德传承和价值观传承的教育支点,引导农村青少年以自信的姿态看待乡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引导他们爱乡,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
作者:张广涛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本文是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基于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家-校-社区协同共生机制建设与运行研究”的研究成果,第2021kyzz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