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区各方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共同努力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衡量合作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学生心智模式的优化应作为校-家-社区协同教育的凝聚点,只有有了明确的凝聚点,各方才能聚焦并取得联合教育的最佳效果。
心智模型往往决定着学生理解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体现在认知模式、心态、行动逻辑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的人生和命运。 例如,同样的外部压力或挑战是一些学生发展的动力,而对于另一些学生来说,它成为成长的障碍甚至灾难。 这种差异通常源于心智模型的差异。 正如管理心理学家彼得·森格(Peter Senge)所说,“心智模型不仅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还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 ”
学生心智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内外融合、渐进生成、知识与行动融合的过程。 除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外,学校、家庭、社会也要遵守法律,共同形成优化学生心智模式的合力。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主战线作用。 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和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课程安排、活动设计、校园文化等方面重新审视并积极调整,自觉将培养目标、教学任务、评价指标等与学生心智模式优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培养学生求实、 善良、积极、坚韧,培养学习、善于思考、辨别力和实践等学习品质,培养尊重、慷慨、合作,培养同理心等社会品质。同时,学校要发挥协同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保持及时沟通和密切合作,科学引导和服务家长,共同加强孩子心智模范的培养。
二是发挥家庭主体作用。 家长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决定孩子终身发展的关键因素,真正注重优化孩子的心智模式,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首先,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向上和仁慈的心智模式,培养对失败和挫折的正确态度。
其次,要把握和遵循规矩,明白心智模型的构建是孩子不断学习、自我反省、纠正和改变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要急于取得成果,而是在平凡生活的积累中慢慢培养出来。
第三,引导孩子通过学习和反思来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型。 多学习他人,找到好的榜样,鼓励和帮助孩子养成总结复习的习惯,及时发现自己心智模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第四,让孩子通过实验和撞墙来成长。 不要过度保护,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即使碰壁,也会促进孩子的意识和内省,这是促进孩子成长和精神坚强的重要机会。
第五,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和家务劳动,让孩子的活力和创造力在新颖、新鲜、多样的经历中绽放,这也是优化孩子心智模式的重要途径。
第六,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处理心理或情绪问题。 当发现孩子有消极、嫉妒、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或情绪低落时,要认真关注,及时引导,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智模式。
三是发挥社会的滋养作用。 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平台、博物馆、文化馆、群众组织等平台,培养健康、乐观、包容等心理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营造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智模形成的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滋养和启迪作用。
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加强实践教育和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系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格,让他们懂得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坚强意志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并了解合作、共赢、助人等在社会交往中的重大意义。有了这样的良性心智模式,学生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会更加明智,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更稳健,幸福感也会更大。
作者:赵志军,吉林体育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调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