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选择专业学位(以下简称“专业硕士学位”)还是学位(以下简称“硕士学位”)? 2023年将参加硕士考试的张梦媛很纠结:“我想报考的专业和硕士专业的期限,从原来的2年延长到了3年,这让我的选择更加困难。 ”
硕士学位是因应社会需要而设立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硕士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以理论和研究为重点,注重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说到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的区别,学制上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学习年限为二至三年”。 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学校的学习年限。 在各高校的教育实践中,硕士学历为2比2攻读硕士学位5年和3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式宣布延长大专和硕士学位制,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 在如何培养它们方面有什么连锁反应? 学生如何调整心态并积极应对?
谨慎的决策,现实的需求,个人成长。
延长大专和硕士学位期限的多重考虑因素。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郑州大学、西南大学、集美大学、四川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将所有专业和硕士学位至少一个或多个学历的学制调整为3年。 延长学习期的必要性是什么?
毋庸置疑,学校制度的扩展需要审慎和细致的决策过程,这必须建立在培训单位的仔细考虑的基础上。
此前,新京报记者以候选人身份咨询,海南师范大学研究与招聘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大专和硕士学位制的延伸是根据各培训单位的计划(学生应满足的毕业条件)确定的。 此外,这种变化也是基于师范教育整体形势的变化,“基本上大部分教育院校和学科都在发生变化,比如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等。 对方表示,学校制度不是随便修改的,而是经过了论证、报告、审批的过程,“而且,当事实证明,当他们毕业时,一些学生会报告缺乏实习或学习时间,所以学校制度的延伸是多种因素的结果。
郑州大学科研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也表示,延长大专和硕士学位制的决定必须经过一个论证的过程,“我们现在正在调整很多专业,这是每个学院根据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规划。
华东某“211”高校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透露:“各高校学制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从培养质量来看,2年是不够的。 ”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副教授丁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包括扩大、优化和调整学校制度,都是基于这些考虑。
在天津大学教授、教育部仪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曾周看来,硕士一年级课程大多是基础课程和公开课程,很难接触到专业课程,也接触不到专业前沿知识, 他们也无法与导师进行深入的交流。第二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花在实践培训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学习知识的时间。 多上一年的学制可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定位,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延长硕士学位的期限,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习和实践,确保他们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得到同步提升。 当专业硕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与雇主和社会的需求相匹配时,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的认可度自然会提高。 丁健说。
特别是在一些特定学科中,延长学习时间具有更大的意义。
曾周以他的乐器学科为例,解释了为什么硕士学位的两年学习时间太短。 他认为,仪器学科可能需要开发仪器原理的原型,进行工程应用,或者构建实际设备并完成相关的实验验证,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作量和比较长的周期,很难在短时间内测试学习成果。
此外,仪器学科的误差分布、精度分析、动态标定和标定能力高度专业化,仅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仅靠实验室验证是远远不够的,这可能涉及范围广泛或相互冲突的技术问题或非技术问题(如伦理、 可持续性、标准、环境、社会因素等),可能涉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需求和关注点,这是一个需要系统培训计划、需要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学习、内化和提高能力的综合性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 延长学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深入的实践能力训练,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迎接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挑战。
师傅和学生要充分利用新的学习时间,不仅要学习最好的知识,更要注重实践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意义,深入一线,深入行业最需要的地方,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提高生产力的强大力量,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把自己置身于“国大人”的大棋局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曾在周末补充道。
加强定位,分类培训,提高素质。
学习时间不仅仅是两年到三年。
是否延长专业和硕士学位的期限,看似只是时间上的改变,但实际上,这与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的分类和培养的深层问题有关。
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看来,高素质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是否延伸学术体系不是核心问题,最根本的症结是目前专业硕士和硕士培养方式没有充分区分,按硕士学位培养专业硕士的问题依然突出。
硕士学位应该解决的是行业一线的、应用导向的科技问题,而不是基础的学术问题,而且从目前的培养模式来看,这方面并没有得到加强。 林万龙说。
他进一步解释道,从专业导师和硕士导师的遴选来看,目前的遴选基本上是以科研经费、课题、期刊等为主,这些都体现在学术人才的培养能力上。 从课程体系来看,专业硕士、硕士课程体系区分不高,注重课堂教学,强调基础理论而非实践能力。 从毕业要求来看,专业硕士和硕士学位的毕业要求严重同质化,大部分学习成果都体现在毕业上,但对于专业硕士来说,也可以采用产品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只要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一也认为,目前专业硕士培养的最大问题不是培养年限不足,而是硕士、硕士学位同质化,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仍按照学历标准进行。
是否延长培训期的关键在于既定的培训期是否能够完成专业硕士的必要培训环节。 王传义坦言,“延长培训期限的建议,只能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提出,也就是说,只有在培训方向明确,产教融合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提出, 而且训练模式很完善,但训练时间不够。 否则,在既定学位模块的基础上拼凑低质量的专业实践并延长培训时间既不切实际,也不浪费学生的时间。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做好专业硕士和硕士分类培养的顶层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谈谈学制是否延伸。
如果分类培养做得不好,单纯延长硕士学位的学习时间,对学生来说“是值得的”。
如果两年和三年之间没有区别,学生难免会觉得延长一年是浪费时间。 在学校制度延伸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做好分类培训,不要耽误时间,而是要专精细化。 林万龙说。
如何回答好分类栽培的问题? 2023年12月1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历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生学历和专业学位教育分类的发展。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意见》,将加强对定位、标准、招生、培训、考核、师资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
招生阶段将两类学生分为招生的关键方面,强调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的招生。 学历要突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前沿,夯实理论基础,拓宽学术视野,加强科学方法的培养和学术素养的提高,加强科教融合教育人; 专业学位要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支持与行业、行业部门开展体现专业特色的培训计划,设置专业学位专属课程,加强产教融合、协同教育。
此外,文件要求按类别制定学位**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评审标准和规则以及验证方法,优化跨学科和专业学位评价和抽查评价的要素,支持设立单独的跨学科和专业学位评价小组委员会。 特别建议鼓励对专业学位实施多学位或实践成果考核方法,如专项研究**、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方案设计等。 要对导师进行分类和考核,校内导师要定期到国内外和校内外进行参观交流或到行业一线进行研究,校外导师要定期参加高校教育教学,同时加强教师道德和作风建设。
做好入职、产教融合、导师团队。
提高专业和硕士培训的质量需要多管齐下的方法。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在发布会上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学生比例,到20月底,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生总招生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十四五”规划,博士研究生人数将大幅增加。
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规模的扩大,体现了人才培养对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需求的重视,体现了人才培养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
曾国藩周末告诉记者,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轰然兴起,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中。 目前,我国仍有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需要突破,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
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系统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强、专业素养高、能适应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这对当前教育强国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有鉴于此,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 面对这一问题,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创新,以实事求是地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做好进门,从源头上保证人才素质
长期以来,专业硕士的录取名额比较多,分数线比较低,所以很多同学认为专业硕士比硕士更容易考,可以少费力地考,思维也就松懈了。
严格的入学考试使浑水摸鱼不再可能。 以最早的专业学位之一的教育硕士为例,从202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开始,教育专业学位商务课程的考试科目将增加“教育综合”作为国家统一命题科目。 2023年8月23日,《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胡向东说:“教育硕士招生单位很多,过去'教育综合'实行自荐,招生单位多,自荐试卷就有多少,命题中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 试卷的储存和运输。命题统一后,试卷是一样的,评分标准也统一了,这样比较公平,也有利于后期的调整工作,标准化也比较强。 ”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明表示,在教育硕士课程中增加商科课程统一考试,实行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对提高命题质量,增强考试选拔的公平性、科学性和选择性十分有利。
解决行业难题,要有“揭开名单”的勇气。
与硕士学位相比,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能力培养融入到实践过程中。 在林万龙看来,实践的重点是满足行业需求,提高学生解决行业问题的能力。
3个多月的企业实习实践,让我对公司的工作流程和项目开发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找到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 2023年7月,李军成为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学历研究生。 进入学校后,李军进入企业进行实践。
东莞理工学院院长马宏伟介绍,硕士录取后,学校依托企业的技术需求,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3至6个月。 选题练习结束后,同学们揭开了公司“清单”的课题。
在企业实践中,学生将把行业(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或工程问题与自身的研究兴趣和专业专业相结合,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内容,为学位选题做准备。 随后,学生返回学校参加课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 学习结束后,学生再次回到行业(行业),将所学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付诸实践,尝试解决行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或工程问题,实现研究与应用的同步发展。
要提高培训质量,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要想“学好”,缺一批高素质的导师团队,也只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团队,才能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生。
但目前,部分专业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仍存在基础研究能力强、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曾周介绍,从工程领域来看,目前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与企业的合作研究,项目的性质和规模不同,提供给专业教师的阶段不同,对教师工程能力提升的支持也不同。 但部分教师主要做基础研究项目,工程能力培养有限。
如何利用校企合作、科技产业园、产业研究院等形成的优质资源,为教师创造更好的专业学位毕业生指导的良好环境,提高教师的工程背景,是一个亟待重视的话题。 曾在周末补充道。 (记者 张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