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作者:王宝辉。
农村中小银行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及时处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 同时,严格执行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 做好中小农村银行的严格监管和风险防范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促进农村金融稳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农村中小银行是农业相关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与大型银行相比,“扶农扶小银行”是农村中小银行的重要使命。 放眼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中小村行服务中心离田地最近,与涉农小微企业主体紧密相连。 可以说,乡村振兴离不开中小农村银行的金融实力。 到2023年底,农村中小银行总资产将达到55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4%。 超过70%的法人实体和网点都在县内。 可以看出,中小银行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正在扩大,服务范围基本实现了乡镇有机构、村有服务。
村镇银行、农商银行等中小型农村银行处于银行体系的“神经末梢”,虽然在银行业具有数量优势,但也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壮大,内部控制体系薄弱、盈利能力薄弱等风险集聚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过去几年,个别中小银行的风险敞口一直是对金融业的警示,也提醒相关部门,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高风险机构,其风险传递将对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中小村镇银行的改革不仅没有完成,而且要不断防范,反复提及,没有丝毫放松的余地。
化解农村中小银行风险,必须深化机构改革,准确聚焦银行内部隐患。 2023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在资本充足率、股权结构等监管指标上加强风险监管,促使中小村镇银行按下改革重组“快进键”。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家中小农行机构因并购退出市场或解散,其中村镇银行占多数。 此外,监管部门提出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省一策”也为各地指明了方向。 这些措施进一步理顺了中小农行的发展机制,也为中小银行筑牢风险底线提供了有力保障。
化解农村中小银行风险,金融监管要抓住“牛鼻子”,形成多方联动效应。 由于“造血”能力较弱,农村中小银行净息差随着大型银行的倒闭而不断收窄,削弱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金融监管部门要引导中小村镇银行重塑经营管理机制,拓宽资金补充渠道,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共同努力,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人物、关键岗位的管理,通过切断金融领域风险的交叉点和连接点,加快金融监管的横向到边缘、纵向,全面编织密密麻麻的风险防范和安全网络。
总体来看,经过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的强化监管,中小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大幅提升,高风险农村中小银行在中小银行体系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农村金融环境得到全面净化。 其次,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坚持“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原则,做到“治病”和“防疫早治”的结合,妥善防控农村中小银行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