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功能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新京报记者王元正摄。
简介:崔琦。
城乡规划师。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功能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见证者,崔琦需要研究政策,进行实地调研,向专家学习。
北京的什刹海总是游客络绎不绝,崔琪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银锭桥前停了下来。 他从背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书,翻了翻,找到了《银锭看山》的内容,低头看了看书,又看了看远处的西山,天色湛蓝,水清澈,西山的山脊一览无余。 在明清时期,这是非常普遍和宜人的景色,但在过去的几年里,隔着栏杆远远望去,人们看不到整个西山,视野中的楼层与西山“平分秋色”。
立足当下,与历史对话。 崔琦是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功能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24年是他在北京城市规划工作的第17个年头,从大运河文物保护规划(北京段)到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战略研究, 特别是2014年,他开始参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的编制和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规划要点。崔琦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新版总体规划的实施成果,期待在“一个蓝图”的指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取得更大成果。所以,策划工作在崔琪的眼中总会有一种新鲜感。
下降的再现场景再现了“银锭观山”观景廊。
在什刹海前海和后海的交汇处,有一座横跨南北的白色大理石桥。 明初,这里有一座木桥,像倒置的银锭,名叫“银锭桥”。 后来,木桥被改建为单孔石拱桥,但“银锭桥”这个名字至今仍在使用。
我们在银锭桥上,可以借着栏杆眺望西山。 顺着崔琦手指的方向,蜿蜒的水系两侧,都是具有北京古城韵味的古建筑,水系尽头,西山清晰可见。 清代时期,民间流传的“燕京八景”之一——《银锭观山》近在咫尺。
清代诗人宋菊有一首“银锭桥落日”之歌,几百年前京城文人津津乐道的“银锭观山”的美景,被誉为“城水西山第一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即使是广阔的西山也被城市建筑所掩盖。 崔琦说,2021年之前,站在银锭桥上,不可能完全看到西山的山脊线,部分视线被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新北楼挡住了。 据资料显示,新北楼于1984年竣工,地下1层,地上11层,建筑最高点约52米,从“银锭看山”的角度看,新北楼的高度跨越了西山的山脊线。
崔琦站在银锭桥上对记者说。 新京报记者王元正摄。
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伟大见证,这张金色名片应该精心保护。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加强对老城区的总体保护,其中重要景观廊道的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银锭观山”是北京老城区展示山河城融合的典型景观廊道,属于老城区战略景观廊道。 方案明确指出,有必要恢复“银锭观山”的景观廊道。 崔琦早就熟悉了方案的内容,因为这个要求已经通过核心区规划的实施要点传递到了《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级)监管详细规划(2018-2035年)》中,随着2020年管控条例的批准,又得到了再次强调。
他告诉新京报记者,“银锭观山”观景廊的控制范围是沿银锭桥岸线向西北望向西山,沿后海湖岸向西北望的扇形区域。 在廊道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不得阻挡西山,连绵起伏的山脊线景观应充分展现,水面、树木、山脉的传统景观风格应由近到远清晰。
2021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和《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级)监管细则(2018-2035年)》,推进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传承历史脉络,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积水潭医院新北楼最终降级, 再现了“银锭观山”的美丽风景。同时,结合回龙观医院降级和新建,适当调整新街口医院规模,减少床位数量,改善医院环境,缓解交通拥堵和医疗服务压力,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增减联动”。
如今,在什刹海来来往往的游客中,有北京本地居民,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有海外华人或外国游客。
集智聚,提升西单商圈走廊空间。
在崔琦眼中,城市规划就是城市空间的安排,需要融合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美学、艺术等多维度因素,才能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规划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全面的工作。 崔琦说,“规划工作具有很强的法制性和政策性,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指导方针和政策,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体现在城市空间和各种资源要素的整体规划、控制和引导上,所以案头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但另一方面,规划师需要到现场去,做研究,感受现状,“七点现状,三点规划”是规划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
在崔琦眼中,城市规划就是对城市空间的安排。 新京报记者王元正摄。
那么,规划工作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 崔琦举例说明了西单走廊空间的改善。 作为西城区乃至北京最知名、历史最悠久的商业区之一,西单商圈涵盖了西单商场、含光百货、西单大悦城、君泰百货等新老商厦和建筑群。 新版总体规划提出要推动西单高质量全面发展,核心区控方案提出,西单要成为展示新时代首都改革开放成果的窗口。 在规划师眼中,西单走廊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立交桥系统,但在规划师眼中,它其实是西单商圈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系统,就像一条“血管”,影响着整个商圈的“活力”,其转型升级成为西单商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和起点。
去年,崔琦参加了由西城区**和市规划自委会组织的西单走廊桥梁空间改善项目,并负责编制了计划征集任务书。 在工作过程中,对上层规划要求的解释和实施、桥梁的建设历史、地下和地下的现状、与周围商业建筑的连接、一层和二层行人交通的组织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形成任务书的初步内容,然后通过数十次调研访谈、书面征集、网络渠道等形式,广泛征求沿线16家商户、公众、各行业专家、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为形成共识征集任务书,配合率先开展国际方案征集,汇集国内外各界智慧,最终形成可行的走廊空间提升方案,令人期待。
该项目也体现了崔琦的另一种直觉:“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越来越注重公众参与。 在城市存量更新发展阶段,规划工作需要更多的人的声音和参与,赋予每个人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 城市规划需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全民真正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来,从“我要参与”到“我要参与”。 ”
城市规划,一份永远充满新鲜感的工作。
作为北京十几年城市规划的参与者和直接见证人,崔琦时常感叹北京的发展变迁,尤其在新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老北京胡同得以保留原貌,街角焕然一新,景观焕然一新......
崔琦表示,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要坚持到底,始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首都,如何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为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规划新蓝图,时刻关注“城市”与“城市”的关系。
崔琦说,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要坚持画到底的蓝图。 新京报记者王元正摄。
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城市发展规律,在具体战略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 在新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形成了全区域、全要素、全过程的规划管控和实施指导。 城市规划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三型四制”的土地空间规划体系,其中,“*”为城市、区、乡**,即城市总体规划、市土地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区级土地空间总体规划,乡镇区域规划为乡镇级土地空间规划。“三类”是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这四个系统分别从规划空间、规划实施时间、规划监督修订、规划保障运行支撑四个维度,以及相应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实施传递体系、规划监督体系、规划运行保障体系。
崔琦告诉记者,城市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例如,“现在北京已经到了存量发展阶段,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更新不仅要注重空间,还要注重产权, 政策、社会、经济等层面。 因此,规划者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他们的知识库。 虽然对策划师的要求很高,但也能激励策划师始终秉持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我工作了17年,虽然很忙,但每天都能接触到新事物,总能给我带来新鲜感。 ”
崔琦对城市规划工作有自己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规划师的“规划决心”尤为重要,很明显,规划师的核心价值就是维护和保护公共利益。 “规划总是有取舍的,严格遵守规划原则并没有错。 城市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考虑长远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可行性合理性。 ”
规划也能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崔琦还记得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获批时,他和同事们是多么激动。 在新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社会各界也齐心协力,老旧社区改造、区域保护更新、公共环境改善、花园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崔琦表示,对北京未来十年的发展充满期待。 北京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要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和谐宜居城市; 也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新京报记者 曹景瑞.
编辑:张淑静,校对:陆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