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对外经贸大学作为重庆市“三全教育”全面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精品工程建设的试点高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逐步构建了“3456”发展心理教育新模式,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努力培养承担民族复兴伟大任务的时代新人才。
建设壮大“三班”,优化心理教育支撑体系
学校坚持精神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会三个工作小组的动态分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每年平均开展20多期全员培训、发展专业培训、突破性高端校内外培训,开展访问调研学习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水平。 与共青团联合成立“阳光灿烂的日子”心理咨询小组和心理协会,组织心理委员1200余人参加专业培训,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给予专项补助。 三支队伍的持续培养和加强,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了专业的团队保障。
落实“四个工程”,巩固心理教育实效
实施课程质量提升项目。 要着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教育心理学”等公共必修课,推进翻转式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
贯彻“五育”,培育心灵工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德育人; 开展成长论坛、心理活动月等品牌活动,智慧;开展体育比赛、周末舞会等健身活动,强身健体; 开展壁画美化、一流戏剧展演等特色活动,用美滋养心灵; 开展春耕秋收季、手工艺品才艺展示等实践活动,用心强身。 三年来,累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36场,师生参与度和满意度高,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在成长论坛、微**、心理剧等比赛中获得市级以上荣誉43项。
实施规范的咨询和指导项目。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二级工作站,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完善流程和档案管理,提高服务规范化。 设置24小时协助**,开展科普、个人辅导、团体辅导。 每学年提供不少于720小时的咨询预约,平均每年接待人数约830人。
实施预防干预“四个早期”工程。 建立“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机制,每学期开展全员普查、筛查和对话活动,深入学生教室、宿舍、活动室、网络空间,打造“一人一卡一桌”,实施精准帮扶。
近年来,学校深入、务实推进“四项工程”,心理异常高危人群数量持续减少。
搭建“五维平台”,推动心理教育互联互通
学校构建了校医、校社、校校、校家庭、校学生的“五维平台”,加强了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动。 推动与专业医疗机构深度合作,打通快速转诊就医绿色通道,与“专人专案”共享跟踪信息。 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多方联动,加强与卫生部门、网信部门、公安部门等的协调配合,探索与中小学开展“精神卫生卫士”志愿服务,提高高校、中小学融合联动的成效。 促进与兄弟高校的学习交流,依托示范中心建设,与兄弟高校开展培育工作沙龙,探索育人新途径。 加强与家长的长期沟通,完善学生家庭档案,在假期开展“千次家访”,与社区共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 实现与学生的亲密互动,利用思想政治讲座、心理对话等载体融入学生生活,了解“情绪温度计”。
完善“六同机制”,着力心理教育改革创新
学校不断完善和协调课程、品牌、服务、筛选、预防、科研融合发展,协同推进。 课程教育与科普宣传并行推进,打造教学、实践、咨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广科普知识“日常健康小窍门”,提高知识普及率。 精品项目与特色活动协同推进,打造优质育人项目,塑造“阳光灿烂日心理”“525心理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协同推进网络服务与数字赋能,开展“心海航海”在线预约咨询、活动报名、成长分享等方式,实现工作融合。 全面普查和重点筛选协调进行,采用不同的评估工具进行全员普查,对重点筛选进行分级分类,提高筛选的及时性。 统筹推进防护预警干预,构建“校-校-班-宿舍”四级预警网络,建立学校一般异常指导、专项异常专业咨询、严重异常转诊联合校医机制**,突出科学干预。 科研与工作实践协同推进,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学生成长为基础,开展成果调查研究和转化,持续发展可视化。
学校始终坚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打造强大工作团队、优化工作措施、搭建教育平台、完善协调机制、 等,构建全面立体的心理安全保障网络,坚定不移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