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瑾、唐柳(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开幕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打造金融强国,必须坚持法治与道德相结合,积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 并做到:诚实守信,不越界;以义得利,不以利为利; 稳重谨慎,不急于一成不变; 诚信创新,不从现实到虚拟; 遵守法律法规,不随意行事。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金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本性指导和科学指导。
1、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既立足中国实践,强调中国特色、中国风范,又放眼世界,广泛吸收现代文明发展成果,体现了对金融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性的深刻把握。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正利合一。 诚实守信,不越界; 以义求利、不求利,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商业历史,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其中所蕴含的经营理念和文化观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崇尚诚信是“言必信,行必有果”和“真诚求”等传统文化在经营活动领域的体现。 诚实守信、不越界,要求人们在金融活动中恪守承诺,坚持底线思维,自觉维护金融秩序,成为良好金融环境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传统文化一方面肯定利益诉求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坚决反对违反正义原则的利润,特别是反对出于个人私利而忽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在金融活动中,以义为牟利,要求所获得的利益必须有正当性,必须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样才能做到义利兼备,知行合一。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稳步向远发展。 稳重谨慎,不急于一成不变; 保持诚信创新,不脱离现实走向虚拟,这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应用。 审慎审慎,不急于求成,强调金融活动要处理好稳发展关系,提高资产质量,夯实发展基础,注重风险防范,在稳健经营中发展壮大。 诚信创新,不脱离现实走向虚拟,强调金融活动必须正确处理诚信与创新的关系。 守正是开展金融活动的基础,只有守正,才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创新。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金融创新必须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坚持法治意识。 遵纪守法,不鲁莽行事,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坚持和发扬法治精神。 **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人们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充分尊重法治,把法律作为规范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 金融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提倡遵纪守法,杜绝不当行为,重视运用法治思维规范金融活动,自觉推进金融企业内部治理的现代化。
2、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之路。 打造金融强国,要“硬”与“软”并重,不仅要提高现代金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水平,更要深刻把握金融文化、价值观等软件的重要性。
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精神产品的积累,一旦被群众掌握,就能转化为推动社会生产事业进步的雄伟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而文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有明显的反作用,“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 先进文化可以促进人们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对凝聚人心、引导社会风气崇尚德善有积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生、经济文化交织、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充分认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性,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从金融业本身的内在特征来看,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增强金融文化“软实力”,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具体来说,首先,金融业是经营货币和信贷业务的特殊行业。 金融活动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活动,而且往往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 积极的金融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行为规则,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风险概率。 其次,金融业是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庞大,涉及保险、银行、**等多个方面,服务于社会各群体、不同部门,金融服务具有无形的异质性特征,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财富状况、风险偏好和收入要求进行综合分析,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满足差异化的金融需求。 金融活动更多地取决于人们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 第三,金融活动复杂。 随着现代金融的快速发展,各类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套利手段不断革新。 金融文化在强化行业自律和个人行为自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培养人、滋润事物方面发挥了默默的作用。 因此,金融业的特殊性和内在发展规律客观上要求用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来指导各类金融活动,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
从金融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活动与其金融文化密切相关。 金融资本的积累分为投资功能资本获得的生产性积累和金融资本本身内部循环获得的非生产性寄生性积累。 与生产性积累相比,由于非生产性寄生性积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投机活动获得巨额利润,金融资本的投机行为和自我内循环越来越严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进一步影响了西方金融业的价值观,金融创新被片面地理解为金融产品的套利设计,金融监管体系一直被视为金融发展的障碍,导致金融活动逐渐脱离产业经济基础, 金融资产泡沫居高不下,严重破坏了实体经济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引发了社会经济动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深刻地反映了西方金融文化中个人主义和唯利是图的狭隘价值观。 因此,认真学习国内外经验,加强金融文化建设,是加强自我约束、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关键举措。
3、夯实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基础。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拳出击、不懈努力、长远努力,凝心灵魂,夯实基础,使健康向上的金融文化成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做法和强大动力。
坚持正确的文化取向。 广大金融从业人员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实体经济金融服务为根本宗旨,明确政治立场,牢记国家伟大,坚定使命感, 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性,自觉抵制西方金融文化的影响。**总书记指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根发芽的文化沃土。 要努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守信正义、德行益世的人文精神,传承中国优良商业传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融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指导人们金融活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内化在心中,外化在行动上,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功能。同时,要积极学习现代商业金融文明成果,倡导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助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提高业务发展质量。 要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金融工作方针,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融入企业发展的全过程,结合自身经营特色,坚持原定位,坚持初心,反对盲目扩张、由实转虚。 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小微企业、农村、新兴产业等重点群体、重点领域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打造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共同富裕的共同体。 要优化经营机构绩效考核,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进以创造利润为核心的短期考核,纳入涵盖绩效、能力、风险防控、社会评价的综合长期考核。 要坚持依法合规、依法经营,细化前期合规审核,加大事中事后业务审计、监督检查力度,踩石抓铁痕,做好合规责任落实,形成震慑作用,促进广大员工知晓、尊重, 恪守底线,营造浓厚的合规文化氛围。
做好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工作。 金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金融机构和功能机构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金融文化建设规划,优化金融文化建设部门和人员配置,形成文化建设合力。 要确保金融机构在法律和有关法规框架内开展活动,“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的立法,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 需要强调的是,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范围,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同时坚持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搞政策歧视, 严格规范执法,提高执法质量和公信力。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教育培训机制,围绕不同群体分类分类做好教育培训,重点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加强价值观教育,搞好思想教育和廉政教育; 增强员工的荣誉感、使命感和归属感。要聚焦金融文化建设评价,将文化建设成效与岗位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对优秀文化服务进行深入评价和调研,注重总结金融文化建设的特色经验和特色做法,把握存在的不足和不足; 不断提升金融文化建设新成果。
*: 红旗手稿 202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