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文本 |新能源实业家。“2024年将是更加动荡和糟糕的一年。 ”一段时间以来,新能源行业与多位业内人士进行了交流,大家普遍给出了上述判断。
内卷将全面蔓延,无处不在:在细分领域,除了大额储蓄和家庭储蓄外,工商业将全面展开; 走出去的势头进一步增强; 在产品层面,大容量电池和系统的迭代进程加快。
从2022年到2023年,行业将快速成熟。 不同企业之间,在产品上市的步伐、市场开拓的力度、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还是有快慢之分。 布局相对较早的企业,更有可能建立一定的先发优势。
经过两年的洗礼,竞争的残酷与紧迫性变得更加深刻和全面。 任何想要留在谈判桌上的企业都会尽力而为,不再抱有幻想和犹豫。
这场旷日持久的内卷,考验着公司产品实力、渠道开拓实力和资金实力。
血海中的竞争,一半是野心,一半是死亡。
规模,规模,规模。 龙头企业都在竭尽全力争取更大的份额。 实力较弱的公司将面临被挤压到更大生存空间的风险。 行业洗牌将更加明显。
2023年,中车株洲研究院和比亚迪将被业界视为两大销量王。
上半年,比亚迪率先打响了第一仗; 下半年,中国中车以历史低价震惊行业。
一路拼搏,效果明显。 据储能电源市场统计,无论是单项项目级中标还是央企集中采购,在2023年储能系统集成商排行榜中,中车株洲院位居第一,比亚迪也位列前五。
2022年以来,中国中车株洲一直是搅动行业格局的最大黑马。 短短两年时间,就冲上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这位新能源行业企业家独家从中车株洲研究院知情人士处获悉,2021年中车株洲研究院储能收入约2亿,2022年将攀升至400亿,2023年收入近100亿。
中车株洲研究所的团队敢于战斗。 在此前的一次行业发布会上,其综合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闫立军透露,近两年来,团队从20多人发展到400-500人,人员年轻有活力。
近日,新能源行业向知情人士透露2024年,中车株洲将继续以规模为导向。 大原则是尽量在不赔钱的情况下把规模做大。
比亚迪也在追求规模,但其战略正在发生变化。
据新能源行业消息,比亚迪储能已委托相关人员走访全国第一能源局,了解当地项目资源和开发业主。
据知情人士透露,比亚迪储能对2023年的低价策略进行了反思:原本是一线品牌,但一味降价,却给客户营造了二线品牌的印象。 “今年,比亚迪将在营销和客户服务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
比亚迪的凶猛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2023年之前,其国内出货量尚未进入前10名。 2022年,尹晓强将全面负责比亚迪的储能业务。 新能源行业与知情人士交流得知,尹是凶猛的将军。 对于商业来说,他的打法是找到正确的方向,集中炮火,继续进攻。
根据woodmackenzie的数据,2022年,阳光电源将占全球市场的16%,位居全球第一。 Fluence、特斯拉、华为、比亚迪等排名第二,占比%。
依托光伏逆变器的积累和储能业务的前瞻性布局,阳光电源已成为逆变器和储能的冠军。
储能将超越逆变器,成为阳光电源的第一大业务,这是没有悬念的。
阳光电源的优势是多样和平衡的。 市场方面,海外和国内两轮驱动。 在技术和产品层面,它更了解电网,也具备平台化的开发能力和架构。 去年10月,阳光电源推出全球首款10MWh全液冷储能系统PowerTitan20。
新能源实业家从阳光电源内部人士处获悉,2024年阳光电源的战略方向是增加市场份额,全覆盖产品。
产品的全覆盖更多的是加强工商业储能的布局。 新能源行业从渠道经销商处获悉,今年阳光电源在工商业市场的全球出货目标是2GWh。
阳光电源在进攻和防守上。 在全球巨头争先恐后地增加储能的情况下,阳光电源不敢疏忽大意。 其市场份额与后续厂商相差不远。
此前,阳光电源副董事长、光储集团总裁顾一磊在接受新能源行业专家专访时明确表示:“压力很大,要想继续领先,我们必须继续奔跑。 ”
在极致制造能力的支持下,产品实力一直是宁德时代最重的议价筹码。
宁德时代的B级电芯甚至比一些二线厂家的A级电芯还要好。 这已经是业界的广泛共识。
2024年开始,宁德时代依托自身产品实力,开始在动力电池领域复制商业模式。 就是与大客户建立合资企业,建立市场竞争壁垒。
2月5日,中国能源建设与宁德时代联合成立的能源建设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能源建设时代”)在上海揭牌。
天眼查显示,能健时报将于2023年8月注册,注册资本6亿元。 主要从事新能源储能及相关设备集成业务的开发、投资、建设和运营。
股权结构方面,中国能源建设旗下中国电力工程咨询集团持股51%,宁德时代持股34%。 中电工程是中国能源建设的主要业务实体。
2月21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高达20亿元。 宁德时代的宁德时代新能源产业投资***也参与其中。
新能源行业也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宁德时代仍在洽谈成立合资公司,集团已同意。
2023年,宁德时代将开始参与储能系统集成,首先围绕中国核能惠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华电、中国能源建设等多家央企。 不过,在单项级别的招标中,宁德时代规模并不突出,尚未进入行业排名。
国内储能市场,尤其是大型储能市场的发展,总体上是资源导向型的,即与能源央企、地方能源国企等业主沟通合作的能力。
宁德时代从未像逆变器、风力发电机企业那样参与新能源开发进程,这是宁德时代留下的功课。 与客户联姻成立合资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
2月21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公司注册资本高达20亿元,由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平高集团、徐吉集团、山东电气集团、宁德时代新能源产业投资等8家公司共同控股。
早在去年12月,中国电气设备集团就透露了旗下子公司徐冀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气集团电能储能业务的整合。 旨在减少资源重复,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储能业务。
中国电气设备集团成立于2021年9月。 由原国家电网徐吉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气集团、中国西电集团重组整合而成。
中国电气装备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有望成为2024年改写格局的黑马。
此前,新能源行业与徐继电气储能业务的一位人士进行了沟通,对方透露在储能业务方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的目标是成为行业第一,今年很有可能实现。
在国内储能产业格局中,徐继电气、山东电气时代、平高集团都是重要的参股力量。
*:熵寻研究所。
某储能龙头品牌人士表示,上述企业积累多年,想要拓展储能业务,速度不会太慢。 “而且,作为一家电网设备公司,他们在电网储能的细分领域具有优势。 目前,电网侧的储能还很少,市场增量非常大。 ”
然而,中国电气设备集团储能公司的成立能否带来1+1+1>3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新能源行业从业内学到:目前,新公司主要在功能上。 业绩方面,徐骥、平高、山东电气时报也将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展储能业务。
上述徐冀电储能人士也坦言,要想成为行业第一,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同行之间的定位和策略是不一样的,存在变数。 相对而言,我们仍然处于中等水平。 ”
在国内储能市场火爆的两年里,华为也是逆变器巨头,而且格外安静。 主要原因是它所坚持的弦技术路线成本高昂,与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不匹配。
不过,华为也在通过建设三峡如东、中广核湖北公安、华润河南内煌等示范项目,打开了国内市场的大门。
据新能源行业专家独家了解,2023年,华为大储能出货量将达到1GWh到2024年,华为储能目标将达到几GWh。此外,华为已经在招聘对储能业务有利的员工。
华为数字能源事业部一位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波动很大,但华为还是挤了挤桌子,“储能是一样的,我们有这个信心。 ”
在市场开拓方面,华为有两大倾向:一是注重利润,不轻易做无利可图的项目; 二是通过合作伙伴出口技术和产品,不直接与客户对接。 这有利于现金流的恢复。
今年,在扩容战略下,华为将在国内市场做出一定的妥协,在渠道层面是否有一些调整。 我们拭目以待。
在行业竞争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神仙打架,凡人吃亏。
龙头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也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总之,他们的产品使用方便可靠,并且有灵活的调整余地。 如果主动降价,对很多企业来说,将是明显的降维打击。
2024年,龙头企业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更多的中小企业将倒下。
当然,龙头企业的日子并不轻松,他们会在产品、渠道、出海等方面相互竞争。
目前,扩大电芯和系统容量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以确定,今年各大公司将加快300+电芯的量产和应用,也会在更大产能下做出一定的储备。
渠道的竞争主要在工商业领域。 去年,奇点能源在工商业市场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细分市场全面升温。 不过,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过去的一年更像是热身,只发布新产品,发布官方公告。
今年,各大企业在工商业市场的投入将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玩家的增加和强度的增加,渠道的竞争将格外激烈。
出海的势头将进一步加强。 中国中车和海超腾在国内大型储能市场独树一帜,也在试水。 据新能源行业介绍,中车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