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其影响力日益扩大,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艺术界的兴趣。 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书法必然会更加生机勃勃,凸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什么? 不知道能不能归纳为两个方面。
1)汉字的特征。
1 汉字的国籍。
1)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5000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就开始创造我们自己的文字,既不是按照别人的原文去模仿,也不是借鉴别人现有的文字来改造,完全靠自己的智慧, 创造自己的编年史工具,形成一套造词原则——六本书,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根据这些原则创造新词。
2)与其他民族一样,所创造的书面语言总是在不断发展。中国文字已经转向使用符号; 其他民族制作了拼音字母,成为拼音文字。 表意文字的优点是可以统一不同语言的不同民族,以及每个民族的不同方言。 由于汉字的早熟,很快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一般称为汉字。 虽然语言不同,方言多样,但只要用汉字书写,对方就能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大国,其语言相当复杂。 但是,政府法令、通讯等可以畅通无阻,汉字的表意性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发展成为一种独立而高尚的艺术,以民族使用的语言为基础,这种语言只有在中国才能找到。中国书法不同于绘画、摄影或雕塑等普通艺术。 它们的形成和表达,具有普遍性,是从客观事物的现实主义发展而来的。 中国书法艺术以日常文字为指导,经过发展和变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特色。
以上足以说明,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铸就的。
2 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汉字具有双重性质,这在它们创作之初就已经很明显。 汉字不仅是编年史的工具,还具有美的元素(观赏性、艺术性)。 每当汉字出现时,内容在文字功能上都得到了清晰的表达,同时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汉字的这种二元性在其他汉字中并不具备或不太常见。
1)实用性。写作最初是为了记住事物和作为一种交流手段而创造的,但只是为了实际目的。 在古代神权时期,人们的智慧没有打开,他们总觉得冥界有某种力量在起作用,比如空间、雷电、风沙、雨雪等自然现象,还有梦境等,对人有益,被称为“神”; 相反,这个名字被称为“鬼鬼祟祟”。 人们心中总是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所以在收获的时候或节日里,他们不仅口头上感谢和祈求祝福,而且用吉祥的话语写在树干或住宅的岩石上。 在狩猎或播种时,他们也会施展一些法术来镇压邪灵和驱魔,以达到狩猎和种植的成功; 在闲暇和欢乐中,歌曲和舞蹈被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写下这些话是一首民谣。 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成为一种习俗。 后来,有路碑、村名、人名等,写的字只是为了实用目的。 通过经常使用,文字使人们在看时感到一种美感和精神上的愉悦。 然而,在那个时候,无论是写作还是艺术,人们都没有能力区分它们。
从原始的氏族公社到奴隶制,即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 人类从牛群中醒来,人类的智慧越来越开明,生产力逐渐提高,文化水平也相应提高,民俗风情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人们受到吉祥谚语、邪符、命名和歌曲等模式的启发,逐渐将其应用于房屋和露台等建筑物,用优雅的语言取代民间术语。 当然,它仍然是实用的,但写作的艺术性有所提高。
其实,早期的陶文、占卜词、后来的金刻、大大小小的印章、秦汉刻石,以及战国时期、秦汉到金朝两代的绢简、板等手写件,都是实用的东西,但也包含着不同程度的艺术成分。 由于年代久远,出现了不同时代的特点,蕴含着巨大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除了具有考古价值外,更是成为书法界的珍品。
2)欣赏。由于汉字的艺术性,文字出现了很长时间,但程度不同。 因此,祈祷、民谣等实用词语不仅蕴含着艺术萌芽,而且具有欣赏价值,既能满足人们的美感,又能缓解人们的疲劳。 后来,这些民间成语被分化成更优雅的装饰,欣赏也增加了。
随着时代的流逝,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封建主义取代了奴隶制,铁取代了青铜。 生产力有了更大的提高,财富的积累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统治者为了颂扬功德,制作了不同形式的青铜器,铭文不仅说明了器皿的用途,而且对他们的书法艺术的欣赏甚至更高。
在铁器时代,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出现了质的飞跃。 人们的理解力和认知能力突飞猛进,过去的迷信民间传说逐渐被浪漫神话作品所取代; 巫术代表着天人之间的联系,已经升华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其中,对后世书法艺术影响最深远的两大体系:一是以“道”概念理解宇宙的老庄哲学; 二是孔孟哲学,已经应用于世界。 总之,从对生活的幻想,到童话和神话,再到文学; 对宇宙的理解已经从巫术和迷信转向了理性的思辨。
汉字的艺术魅力有增无减,人们的欣赏度也有所上升,知名度非常广泛。
然而,书法艺术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服务于实用。 直到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才从书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但是,汉字的实用性依然存在,这并不矛盾,它与那些附庸的运用所体现的书法之美有着根本的不同。 重要的是要记住,中国书法总是离不开实用性。 因为汉字是工具,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总会带着作家的气质被带到写作中,融入一些艺术成分是很自然的。
但中国书法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讨论如下。
2)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
1 方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结构的形式美。 汉字是用弹性动物毛笔书写的,写出具有匹配关系的方字。 每个字符都局限于同一个近似的正方形区域,而这种正方形形式是由每个概念符号的位置和组合(搭配)来表达的,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绝不是简单的正方形。 首先,有两种类型:“外松内紧”和“内松外紧”; 然后是下面总结的六种结构模式,它们在块的形状变化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单体结构,只有一个概念符号(或符号),如:太阳、月亮、水、火;
2)左右结构,包括左、中、右结构,如:林、佛、谢、粥;
3)上下结构,包括上、中、下结构,如:肥皂、烈酒、姬、鼻子;
4)覆盖结构,如:宝藏、宇宙、宇宙、客人;
5)支撑结构,如:to、sage、meng、cover;
6)围护结构,如:周、佟、顾、郭。
这种结构根据人物的组合而具有多种形式,也是产生结构美感的因素之一。
说汉字是方字只是笼统的概括,仔细观察,在四(五)种大书样式中,从只有一条直线到一个扁(长)正方形,一个正方形,甚至一个矩形,具有最近似的矩形。 它们的形状非常接近**分割,有些相当于**分割。 这在几何学中已被证明是最适合视觉感知的美的形式之一。 上面的只是一条直线或一个扁平的矩形等,不是正方形或矩形,但在一些书中为了整洁起见,给出了相同的面积,但实际上它并不饱满。 如果在一件作品中,同样是最好的分段类型,也会出现沉闷单调的局面,相应地穿插一些线条、扁平的矩形和正方形等,以调整整体布局,同时也起到了整齐交错美的作用。因此,在书法家的手下,四(五)大书样式中,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寻常”笔触。 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当时内心的轻松,另一方面也在于调整布局的不均匀。
2 广义意象之美——中国早期的汉字有一个根据物体进行绘画的图画阶段。 久而久之,在频繁的书写(刻字)中趋于简化,也实现了簇类之间的默契。 在先祖的智慧和勤奋下,将繁复的简化,总结成一些简明扼要的符号。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进一步抽象成纯粹的线性概念符号,使其完全摆脱了外在物体的束缚,只用线条形成不同的抽象结构,最适合书法家表达自己的精神感受,让它们自由摇摆。 按照他当时的品味,将不同的意象构图,这纯粹是出于作者内心的主观意识,所以中国书法属于表现抽象艺术。
在魏晋时期,书法家将汉字的构成分解为八种基本笔画,即“雍”字的八种方法,实际上大约是十种基本笔画。 概念符号远离事物的形状,只留下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抽象概念。 例如,“”变成了“水”,没有流水的形象; 一面变成了“氵”,更是抽象了,由于长期的练习,只要看到这两个符号,就会立刻反映出它们代表水,等等。
这些概念符号,或者说基本笔触,在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作家中是不同的。 因此,由这些概念符号构成的汉字,表现为不同作者的内在意象美,意象并非某物所特有,而纯粹是作者一时灵感或意向的表达,将一些世俗的习惯理想化,将物质欲望精神化。 同时,它也是作者体现个性和气质的良好载体,历代书法家都为此倾注了毕生。
3 书法的韵律美——用有弹性的动物毛笔书写汉字,既能从造型和结构上表现形式和意象的美,又能从动笔的过程中表现出韵律美。 这种美感是通过煞费苦心的锤炼而获得的,它既能赋予笔触生劲、薄薄、丰满又优美的质感,又能体现出奔放、沉稳、雄伟、帅气、笨拙、朴素等笔触,总之,是阳刚之美还是女性之美,还是不同比例的美的混合。 比如力量包含优雅、笨拙、缠针缠绕,既奔放又美观。
如果运用隐敷涩味等手法,以及墨水的厚、轻、干、湿,可以表达出多种内涵,让每一笔都充满活力,仿佛笔触中有血液在循环,容易消失的韵律感可以凝聚在纸元素上, 永远不会消失。此外,它使观看者感觉到弦乐之外有声音或图像,还可以使观看者体验到一种运动感,这就是笔触的微妙之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笔法中的韵律美出现得比较晚。 人们发现书法具有艺术美,这体现在形式美中。 比如甲骨文、金刻,还有大量的版和绢书等,几乎都是形式美,直到后来才显现出意象之美。 直到魏晋时期,由于书写工具的日益完善,书法的意义才逐渐显露出来。 先是印笔,经过换制,笔就起到了新生力量的作用。 汉末魏晋,书法研究越来越深入,正式使用中、侧,挂针和挂露不同,笔的涩味在书法艺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书法家的努力之外,这与当时的笔、纸、墨的生产是分不开的。 工匠是无名英雄。
正是因为书写工具的生产越来越完善,中国的四(五)大书法在魏晋时期已经成熟。 也恰逢当时我国政腐,导致西北少数民族内迁,从而形成南北冲突。 统治者只关心自己的权力欲望,而忽略了人民的苦难。 于是,老壮思想、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相互流行,老百姓知足于佛、乞求道家,上层士大夫不关心政治,趋向于谈论世界,这种思潮很快传到了书法界。 他们沉浸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也接受了老庄的武为哲学,强调神的形体,也深受景初文化浪漫主义的影响,所以他们以草书为手段,摆脱了物象和形象的束缚,专注于自己的内在意象, 奔放,自满,最终将书法和实用服务彻底分离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所以欣赏的程度分为两种方式:
1)民间和一般书法家普遍满足于形式之美,不容易理解意象和书法之美及其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以形式之美为主流,致力于笔触的整齐、棱角的方角、线条距离的排列,同时注重水墨色彩的平滑度,于是就成了以黑、方、光为特征的亭子。
2)上层知识分子和书画工作者,除了对作品形式美的要求外,更注重意象和笔法的美感,即具有笔墨功法的优秀作品。此外,它还需要书卷气的作品,这些作品是除了笔墨技巧之外还需要深入学习的作品,包括场景融合和诗意意境。
以上两种不同的书法表达方式的区别,只在于目的。 前者以实用为主,后者是对艺术的追求。 两人越来越疏远。
c) 黑白灵魂。
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运用有节奏的笔触,结合概念符号,形成分割比例的形式美,从而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意象美,属于注重表现的视觉空间艺术。 如果与她的姊妹艺术、绘画和**进行比较,你会发现绘画是一件喜欢的东西,而且有色彩来增强对比,更具体,更容易被视觉接受; 相反,**是抽象的、模糊的,但它有明确的节奏和不同的音调,容易诱发不同的情绪,被听觉所接受。
书法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早已脱离了事物的具体形象,抽象化为概念符号。 与绘画相比,没有具体,没有显色,只有墨水的黑色和纸丝的白色或对比的黄色等,形成了强烈的黑白对比。 它摒弃了自然色调,纯粹基于作者自身经验,刻意摇摆,以表达自己的意象。 它高度抽象化和概念化,其形象变得非常模糊,非常接近**。 但它是无声的,只有它能凝聚出不同的时间节奏,听不到,但能用视觉感知。 因为线条被用作表达手段,所以倾向于流动的旋律稍微具体一些。 但是,书法艺术并不像绘画和**那样容易感受,它所表达的对象不是具体的,而只是广义的抽象符号,即所谓的“包罗万象,切成一相”。 但有一种时间的节奏感,非常接近**,**随着时间的流逝,书法可以用抽象的符号将节奏和情感的强度固定在受体(石头、纸、丝绸等)上,并长期保存,这与绘画相似。
由此可见,在表现力上,书法不如绘画或**强,不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因此,书法比其他艺术更难欣赏,原因前面提到,那就是它过于抽象和沉默。 但是,在表现手段上,它有自己的独特性:使用没有色彩的墨纸,可以表现出多层次、多色彩感的效果。 从有限的(约10种)基本笔触来看,不同的搭配可以体现儒家的天人观和中立的节日,以及吴伟的自然观和老庄哲学的超然精神,以及景初文化的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 虽然是视觉空间艺术,却能凝聚流动的韵律,所以书法是无声的**,或者是凝固的旋律。 它可以以单一的形式体现普遍性,比如只写一个字“龙”或“长寿”,可以体验到笔的意义和作者的丰富情怀;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它可以赋予无限的意义和情感。 作者在书中暗指他的意志和精神,着重于意象的表达,以表达他胸中的轻松。
希腊学者西蒙尼德斯曾经说过:绘画是无声的诗歌,诗歌是会说话和绘画的。
北宋张顺民说:诗是看不见的画,画是有形的诗。
摩诃味道的诗,诗中有画; 看这幅画,画里有诗意。 这是苏轼对“诗佛”王伟的诗画的赞美。 唐宋以来的诗人往往有着优美的意境,有些画家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大多具有无限的欣赏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一部好的、成熟的书法作品,就是一幅画框,一首诗,能把人的精神带入一个超自然的境界,让人想洗去所有的喧嚣。 在强烈的黑白对比下,场景交融在一起,展现出诗意的意象。 它朴实无华,自然优雅,体现出高贵的魅力,抒情的写意,以及中国人生哲学的折射。 这就是中国书法的艺术,结合了东方的时代精神——黑白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