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中国书法艺术只是书写,笔画的排列是否合适,但实际上,其本质是中国古代的根基。 既然中国书法的艺术是由汉字的书写引起的,那么说没有汉字的书法和汉字组成的书写内容是不准确的,我们讨论的也不是书法艺术。 至于书法的艺术语言,其魅力无论文字内容如何都能展现出来,这并不矛盾,因为它的艺术魅力还是通过汉字的形式美来表达的,只是因为地域的语言障碍,暂时不予考虑。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书法的艺术语言是超越时空的。
书法爱好者总是被书法作品的魅力(即其外在表现和内涵)所吸引和迷住,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练习写作,认为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正如孙国廷所说:“成功的美是不懂的。 然而,它往往适得其反,其原因是对超文字研究的深入研究被遗忘或放松了。
人们不能脱离母语来思考和写作,这是很自然的。 特别是从事书法的人,必须对汉语有透彻的了解,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有逻辑性,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理论书籍和期刊,这对于探索书法艺术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学习汉语可以从现代汉语开始,包括优秀的外国文学和艺术作品。 然后他将学习古代汉语。 这两者不是同时进行的方式,有时它们可以互补。
历代的书法杰作都是用古汉语写成的,但元代也有一些白话题词,但都是简明扼要的杰作。 (1)书法家要能破句,通读那些有名的作品; (2)东晋以后的简述,也应能看懂其内容; (3)现在经常有书展,最好知道所有展出作品的出处; (4)他人抄袭的内容应明确其含义,是否有遗漏或错误,以免开玩笑。 这是书法家学习古汉语必须努力的第一点。 其次,作为书面内容,可以使用现代汉语或古汉语,但习惯上多拿古代汉语,其原因当然与时代时尚有关,但也有其他因素,不妨先做对比,请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近古都有思想艺术素质好的文学作品; 为了普及现代汉语,在修辞上就不那么简洁了; 而且由于它不要求字句平淡,也不押韵,节奏感弱,质量差,诗歌不容易被抓住,久久记不住。 相反,中国古代的修辞简明扼要,讲究词语的朴素和韵律,性格特别强烈。 总之,古汉语给人一种朴素隽永、简洁超然的感觉,而现代汉语给人一种如饮白水、轻盈乏味的感觉,这大概是因为人们乐于使用古汉语。
作为学者,精通诗歌的韵律,他不应该盲目地引用古人或其他人的作品,更不能总是“月落天霜”或“床前的皎月光”,有时他应该写一些自己的作品,看看自己的感受。 这是书法家研究古代汉语的第二点。
美学的系统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准备阶段,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有美学,相反,我国的美学资料非常丰富,分散在数百个历史流派中,需要收集、整理和系统化。 书法家也应该参与这项工作。 阅读古籍时,要小心攀爬,捡起来。 一百个思想流派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应该是折衷的。 此外,汉魏以来,除了众多的书籍理论外,还出现了大量的诗歌理论、诗歌词、词、文学理论; 还有绘画理论、篆刻论述等著作,对诗文、绘画、篆刻等都有精辟的见解和美学论述,大家都应该作为书籍来阅读,是书法理论的一大渊源。
文艺各有共性,都用形象思维,都用形式美来感染人。 两者的论点通常是可以转移的。 宋素子出自《汉太尉枢密院书》:“车辙好于正文,思想深刻。 我认为作家的气的形状是形式,但文字学不了,气可以培养。 “很显然,气的修炼和气的运用都非常清楚,也指出了气与文学的主从关系。 那么,书也是气的形状。 杨雄道:“书,心画。 “书法是由艺术家的气质决定的。 气质不同,写作风格不同。 刘锡载的《书概》说:“写作就是写编年史。 “他说,”谁读书的,也一样。 比如它的学识,比如它的天赋,比如它的抱负,总之,就像它的人一样。 明丰道生说:“古人讲诗妙,都说是平静和快乐。 书籍也是如此。 如果丈夫平静不快乐,他又胖又浑浊,缺乏魅力; 如果你快乐而不平静,你就会被潦草地涂鸦,法律就会被毁掉。 青元梅道:“平居有古人,学识渊博; 笔下没有古人,但精神出来了。 好地方不能再和古人在一起,而是可以和古人分开。 “我就举几个例子,大部分都是**和诗歌的作品,但也可以算是'书论'或者'美学'。 这是书法家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第三点。
古人或现在的优秀作品,都是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筛选而经过锤炼和传承下来的。 其中一些声音很大,回荡不动; 有的吞山吞河,开阔心思; 有的直击心灵,震撼灵魂; 有的,是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民族灵魂! 当人们吟诵这些惊天动地、哭泣的鬼魂时,他们的气质自然会(也应该)进入诵经者的怀抱; 那些铿锵有力的节奏,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必然会融入他的情感中。 数量积累后,会激发思维的质变,产生飞跃,形成新的形象,以书法艺术的方式固化在纸丝上。 看看孙国廷对王羲之六部作品的评价。 他说:“写《乐易》很忧郁; 《画赞》一书是关于奇迹的; “黄廷景”是一种虚无感; “太史祄”再次成为争议。 “兰亭”星基,思一沈潮; 私下誓言,悲惨的感情。 “文章内容不同,书法家得到的感受不同,书法艺术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 为岳飞写的《师傅表》或许不真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的感情; 陆姬写的《文福》,苏东坡自编的《冷食诗》等,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当时的情感; 而阎振清的《侄子手稿》简直就是血泪交锋。
至于对上一代书法的研究,从而开辟一代的氛围,就更是多了。 石周因为古文(金文)而打大印; 李思宗六国奇字,并创下小印; 阎振清因为韩立的《亭颂》而变身为“阎帝”; 清赵志谦随北魏入草; 吴昌硕用“石鼓文字”的书法进行书法; 金农的“漆书”其实取自《龙门二十品》的笔意; 郑板桥在炉子里熔玄、礼、草、开,名“六书半”; 等一会。 这些都是古人善变的例子,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成就中得到启发。
中国画中有“仿宋画”、“太白诗”等标题,说明这幅画是在宋代绘画或太白诗的影响下创作的; 诗歌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李白朗诵李道元的《水景注:河水》,浓缩成《白帝去江陵》; 马致远的《天景沙秋思》小玲,是从南宋诗人安石的七大独“中奢店”演变而来的:
古树、斜阳、喧闹的乌鸦、小桥和流水,都有人;
绿帘白酒招手旅客,一路东风野花椰菜。
至于马致远改的小单,大家都已经熟悉了,所以没有必要单独抄写,就像清姬晓兰在寺庙的墙上看到了两句诗:
水一涨,众人一说话,万善青就来到了马蹄的前面。
他觉得很新奇,但不知道作者是谁,于是就因此写了一首诗:
山空旷,轻如烟,河边绿意盎然;
斜阳和流水把帐篷推得坐下,到处的人都想上船。
后来才知道,那两首诗的作者是朱子颖,正好第二年北京考试由季晓岚主持。 古人的模仿和历朝友友和睦之作,也属于这一类。 至于文章的类似物,还有更多。 将他人作品中的意象融入自己的感受,通过思维的整合(加工)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在美学上称为“意象的转移”,实际上是一种创作。 这是书法家应该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的第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