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看着新消费的浪潮,张凌寒。凛冬来临,爆发力十足的哈尔滨,将本就凶猛的滑雪热度再次推向了高潮。 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以来,全国滑雪场门票预订量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了147%; 2023年热门滑雪胜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和新疆,其中新疆也是2023年滑雪人气增长最快的省份,同比增长超过4倍。编辑 |杜仲。
近年来,我国冰雪产业发展迅速。 根据沙利文的相关数据,预计到2027年,中国滑雪者人数将达到近3500万人,滑雪者人数将达到近9000万人。
在冰雪运动的热潮下,滑雪服作为行业最重要的细分行业之一,消费量大,点燃了这个冬天最旺盛的火。 传统运动品牌和奢侈品牌纷纷布局,在雪地里开启了这条“掘金”之路。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吴大靖在男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中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 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提出,要大力推进群众性冰雪运动普及,助力建设“健康中国”,努力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在冬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冰雪运动迎来了第一波小高潮。
现阶段,国内滑雪的主要参与者是一二线城市的中高收入群体,年龄在25-34岁之间,市场尚未完全下沉,冰雪运动仅限于高净值消费者。 这类消费者对**不太敏感,专业性和功能性是他们追求的首要目标。
在此期间,相关产品赛道长期被一些成熟的海外品牌占据。
海外滑雪服品牌大多是各国历史悠久的专业品牌,服务于国家队、奥运运动员等人,一般都是高端的,各大品牌都在1000元以上,而Bogner和Helly Hansen最贵的滑雪服产品是10000元。 从线下布局来看,这些品牌在2018年后也集中进军中国市场,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和滑雪场附近开店。
2022年,首次在“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将冰雪运动的热度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据沙利文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前10大运动品牌中,中国品牌和中国企业拥有的品牌占4。 北京冬奥会帮助中国品牌和中国公司提高了滑雪设备场馆的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榜单前10大品牌中,除了安踏是中国本土品牌外,迪桑特和菲拉都是安踏收购的品牌; 凤凰被Kappa China**收购,“中国体系”似乎已经占据了半个国家。
以迪桑特为例。 迪桑特是1935年诞生于日本的专业滑雪装备品牌,拥有成熟的设计和技术,以其专业的精神帮助无数奥运选手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 然而,拥有优越产品的迪桑特却是商业领域的“渣男”,自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不温不火。
2016年,安踏与迪迪特成立合资公司,独立运营迪桑特中国。 2019年,迪桑特在日本市场亏损,但在安踏的运营下,在中国市场销售了近10亿元人民币。 根据安踏近日发布的经营业绩报告,2023年第四季度,包括迪桑特在内的安踏旗下所有品牌同期均实现了55%-60%的正增长。
了解中国市场的传统本土品牌,通过“要么接受,要么离开”的收购方式快速进入爆炸性细分市场,也是国产品牌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中,拥有高端运动品牌FILA、日本滑雪品牌Descente、韩国户外用品品牌可隆运动等品牌的安踏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消费者群体的变化也在同时发生。 借助北京冬奥会,越来越多的“初次”滑雪爱好者加入,滑雪从主要针对“富人”的“小众高端运动”向大众消费市场迁移。 根据Mob研究所的数据,中国近8%的滑雪者有滑雪经验,只有8%的滑雪者每年滑雪超过6次7%。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中国入门级滑雪装备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凭借性价比高、熟悉当地消费者等传统国产品牌优势,国产品牌不断发力,逐步打破海外高端品牌的垄断。
除了知名传统羽绒服品牌波司登、运动品牌李宁,今年将滑雪服作为主品类外,新成立的国超滑雪装备品牌也在慢慢崛起。
走出滑雪场,迈向生活导向型冰雪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体现在供给侧品牌的多元化和竞争的加剧上,而且从消费侧来看,最大的创新就是场景的改变——从滑雪场到日常生活。
推广滑雪服的日常使用有两个动机,可以从产品端和营销端看出。
产品方面。 在冰雪运动发展初期,出于安全考虑,滑雪服通常选择饱和度强的颜色,以便在滑雪者在野外遇险时能迅速被发现。 随着滑雪运动的发展日趋成熟,滑雪场的管理更加规范,遇险概率大大降低。
如今,滑雪服的颜色和款式迅速升级,从过去的臃肿和“大地色”,从黑白纯色到个性化印花,图案各异,也更贴近生活,成为街头可以穿的时尚单品。
在面料和工艺方面,滑雪服本身的功能性也是众多消费者在生活场景中选择的原因。 为了应对冰雪,滑雪服具有保暖和防水的双重特性,同时滑雪服还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可以更好地在雪地上骑行。 多功能使滑雪服比夹克更保暖,比羽绒服更轻,使其成为可以在室内和室外场景之间切换的理想冬季单品。
营销方面。 蕾哈娜、窦健、易梦玲、于淑欣等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雪装”,“雪芯”(雪地时尚)的概念迅速在社交平台上走红。 随着明星在时尚圈影响力的扩大,雪衣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雪芯等话题获得了数千万的互动。
图片来源:微博、小红书、抖音)。
公众人物选择雪服作为日常搭配,不仅激发了大众的兴趣,也带动了滑雪服品牌的时尚和日常设计,也吸引了更多品牌跨界进入游戏。 作为时尚界的风向标,奢侈品牌率先完成了雪地系统的布局,香奈儿、芬迪、巴黎世家等大品牌纷纷推出滑雪系列,以独特的设计和品牌影响力赢得市场关注。
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品牌也推出了自己的“日常”滑雪服。 “以前我们针对的是专业滑雪者,但现在每天穿滑雪服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设计上也做了改变,不仅考虑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还考虑了时尚需求,加入了一些潮流元素。 一位新滑雪品牌的设计师告诉我们。 在各款国产品牌天猫***产品的评论区,“好看”、“瘦”“酷”都是出现频率很强的关键词。
各行各业明星的推广和一流的平台,再加上滑雪服本身的产品特性,将滑雪服推向街头。 Z世代的年轻人不仅穿着雪衣上场,还将其作为街头时尚的必备单品。 滑雪服的消费场景进一步扩大,市场潜力正在慢慢被挖掘出来。
中国冰雪运动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沙利文的数据,目前中国滑雪的渗透率仅为1%,远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在潜力巨大的滑雪产业中,国超滑雪服品牌拥有更多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与其他服装不同,滑雪服对面料和工艺的要求极高。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研发,海外专业品牌在面料技术上更加成熟。
目前,海外主流滑雪服面料包括Gore-Tex、Event、Dermizax等,各大品牌也将开发自己的面料,如Halti的DryMaxx。 一些国内龙头厂商可以通过收购海外品牌来购买或引进专业面料对应的各种技术,但对于新锐品牌来说,自主研发滑雪服面料成本高、风险大,未必能保证预期效果,因此大多数品牌不愿意在面料升级上做太多尝试。
从顶链来看,数据显示,中国主机厂支撑着全球90%以上的滑雪装备需求,山东、广东、福建等地拥有非常完整的滑雪装备产业链,在滑雪手套、头盔等细分市场占据了全球最高90%的市场份额。
山东嘉祥,素有“中国手套名城”之称,拥有手套生产、加工及配套企业300余家,加工户1500余户,辅料生产设备等配套企业50余家,滑雪手套生产带动约2万人上班,平均增加1000元。
许多海外滑雪装备品牌在中国都有代工厂。 早在 2018 年,Burton 就在中国制造了该公司的大部分滑雪板; 拥有100年历史的法国滑雪品牌Rossignol和行业顶尖技术的Oakley雪镜也都有中国制造的影子。
近20年的滑雪器材OEM经验,让中国的滑雪器材链条拥有绝对优势,但国产品牌的发展却极为困难,其核心原因是滑雪器材相关的专利技术和设计理念仍掌握在海外品牌手中,而长期占领器材市场的海外品牌得到了大众的深刻认可, 在起步阶段,国产品牌尚未形成相当的影响力。
其次,运动环境的局限性仍然是滑雪服市场的一大难题。 虽然这个品类已经向休闲迈进,但这仍处于市场教育阶段,发展尚未成熟,更多的消费场景仍然集中在滑雪场。 对于只想体验一次滑雪的消费者来说,租用滑雪装备比购买要划算得多。 目前,国内大部分滑雪场租用的全套设备包括滑雪护目镜、护具、滑雪服、手套等,大约几百元,购买一套可能要一千元左右。
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市场来说,大多数消费者仍然是体验者,对滑雪装备的敏感度高,对滑雪装备的粘性较低。
综上所述,滑雪服的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市场爆发是可以预料的。 然而,要想在这个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国产品牌还需要在专业性、材质、工艺和设计上下功夫,以更高的性价比优势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此外,还需要打破原有的产品模式,持续优化产品品类,让滑雪服能拓宽,覆盖到夹克、篮球鞋等更广泛的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