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人才培养试点改革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正式成立。 北京商报记者在会上获悉,该园区由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联合创办,位于固安工业园区。 根据规划,园区将于2024年开立首批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等13个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
提供人工智能等13个专业。
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园区,根据规划,园区主要依托五大产业院校进行产教融合。 分别是智慧城市学院、先进制造业学院、数字金融产业学院、珠宝科技创新产业学院、空港经济产业学院。 首批五所工业学院共提供人工智能、电气工程、自动化等13个专业。 招生将于 2024 年 9 月开放。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傅立勤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已与相关企业合作开设订单课程,未来将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培养学生。 “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可以让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掌握技能,根据订单班的培训计划,学员将来也会进入企业实习就业。 ”
目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商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燕山石化航天信息有限公司、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北京公美集团有限公司已签署校企合作合同,共同建设实习就业基地,开设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京津冀物流人才培养联盟、产教联盟、人才培养订单班。
作为园区共建单位之一,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丹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园区的建立是落实《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重要举措。 北京工商大学将遴选国际经济与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两大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齐全的专业,重点培养数字经济贸易领域“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
按订单培养本科生人才。
有别于单纯的班级考试培养模式,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以“本科人才订单培养”为目标,由学校、园区、头部企业共同参与。
目前,园区是首批与北京理工大学、**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等7所下属及市级高校合作的企业。 华为中国政企研究与文化业务总经理王仁东表示,华为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在人才、技术、产业生态等方面为示范园区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专业维度上,园区将实现各大与1家龙头企业+N户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中国特色学徒人才培养。 同时,推进现场工程师培训,实行招生一体化。 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计划招收100人,合作头部企业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平台为智慧城市产业学院。
此外,园区还将加强实践教学,实行双导师制。 根据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比例不低于50%,每学期至少安排2周的在职实习、企业实践、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 企业教师教学课时比例不低于20%; 不少于20%的个性化实践教学活动将在课后进行。
在京津冀职业学院跨省市“3+2”联合培养试点项目中,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雄安校区、固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固安县职业职业高中、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内签署合作协议。
辐射周边产业人才建设。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组织、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同时,明确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园区的成立,也探索了多元化办学模式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发展。 据介绍,园区将探索人才梯度培养和持续渐进培养路径,由全省京冀职业院校联合开展“3+2”直通培训、京津冀本科院校、国外应用科学高校、龙头企业推进高层次中国特色学徒制、工程交替培养“本科人才上线”, 着力打造专精特长-硕士连锁人才培养格局。
从地理位置上看,园区以园区为中心,可辐射大兴空港经济区、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雄安新区智慧城市产业园、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满足当地人才和企业培养需求。
根据规划,园区将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贸、航空支撑、数字文化创意五大新兴“产业圈”,与京津冀高校“教育圈”联合,打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圈”。 推动京南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园区建设已列入《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相关工作也已写入《2024年北京市**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
北京商报记者 赵博宇.
相关: 京津冀将打造能源消费革命示范区。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能源消费革命示范区,统筹建设清洁多元能源......系统2月21日,《京津冀能源协调发展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赖先宇介绍,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天津市发改委、河北省发改委联合编制印发了《京津冀能源协调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规划到2025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合作、协同的区域能源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试点区和示范区提供强大可靠的能源保障。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京津冀能源协调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已列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若干举措之一。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在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低碳能源转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赖先宇表示,《行动计划》锚定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全面规划了京津冀区域能源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改革举措,绘制了区域能源融合发展总体蓝图。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1+6”目标任务体系。 “一”是指“一个目标”,即到2025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合作、协调的区域能源体系,为共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提供强大可靠的能源保障。 “6”是指六项主要任务。
具体而言,主要任务包括促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智慧能源系统建设试验区; 共同培育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格局,打造能源消费革命示范区; 统筹建设清洁多元能源体系,构建安全、稳定、可靠的区域能源体系; 共同构建高效一体化的能源创新体系,打造一批高质量重点示范区; 共同建立公平公开的能源机制,为区域能源融合发展营造营商环境; 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能源合作,推动京津冀地区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共培育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格局,打造能源消费革命示范区”方面,坚持节约优先、优化能源消耗管理,推动能源消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加快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科学合理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步伐,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能源消费低碳转型,推进光储充一体化、制冷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建设; 供热、用电,促进能源、交通、信息等设施融合发展,精准提供市场化能源服务,提高能源服务质量,惠及企业和人民。
此外,《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为共同构建高效一体化能源创新体系,打造一批高质量重点示范区,《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坚持创新在能源发展整体中的核心地位,打造跨省市能源协同创新平台; 加强能源联合创新主体。
北京商报记者方斌楠 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