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阶段,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塑造自己,成为我们自己通常我们说大学是培训专业人员的地方。 在这个阶段,我们获得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同时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谋生手段。 我们从不回避谋生的问题。 鲁迅很久以前就说过:“一是要生存,二是要有温饱,三是要发展。 “我们大学的明确目标之一是获取知识并成为专业人士,以便我们在未来谋生。
然而,生活不仅关乎功利目的,还关乎更大、更高的精神目标。 我们上大学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学者或专家,更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人文关怀的人。 人文关怀涉及人的精神层面。 具体来说,在大学期间,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二、如何处理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建立合理、健康的关系?思考这些基本问题就是人文关怀。 只有通过这种思想,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信仰,建立自己的信仰,为我们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个不仅在大学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在研究生院也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与生存相关的最基本问题。
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间,培养气质,锻炼品格,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精神境界,发展想象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的使命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是“造人”。 因此,在大学期间要打好两个方面的基础。
首先,它是职业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习。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瞬息万变,大学提供的知识可能无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 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你第一年学到的东西到四年级可能已经过时了,而且知识更新得非常快。 因此,大学的使命不是提供专门适用于职场的知识,而是为你培养终身学习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未来社会将飞速发展,人们的职业将迅速而多样化地变化。 与我们过去的看法相反,仅仅因为你在习大学学习物理并不意味着你将在余生从事物理学工作,你很可能会在其他领域工作。 在大学期间,为专业技术知识和终身学习习能力打好基础非常重要。
第二个基础是精神上的,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人文关怀,这是安定下来的重要因素。 只有打好这两个基础,才能无所畏惧前方的路,就像李玉对母亲说的那样:“有妈妈那碗酒在底,儿子什么都能应付。 “在大学里,只有为这两件事打好基础,才能找到最合理的生存之道,无论走到哪里。
如前所述,大学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友谊和爱情。 在这里,我想强调如何追求知识,如何阅读。 关于阅读,周兄弟提到了两个令人惊讶但深刻的隐喻。 鲁迅说:“读书就像赌博。 “就像现在热衷于打麻将的人一样,他们每天不分日夜地打麻将,不间断,有时甚至被公安局抓获,出来后还继续打麻将。 打麻将的乐趣在于,每张牌总会感觉到无限变化,阅读也是如此,每一页都蕴含着浓厚的兴趣。 真正懂得打牌的人,不在乎输赢,如果为了赢而打牌,在赌博中就算是“低人一等”。 赌高手为了打牌的乐趣而打牌,并专注于追求其中的乐趣。 阅读也是如此,为了阅读而阅读,超越功利主义,追求阅读的无尽乐趣。
周作人也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读书,他说:“读书就像抽烟的人抽烟。 “热衷于吸烟的人在手和嘴自由的时候会感到无聊,而真正的吸烟者不是吸烟,而是进入烟雾缭绕的领域。 阅读也是如此,在阅读的领域——它非常有趣。 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最大的失败是让本应如此有趣和令人向往的阅读变得如此功利和繁琐,以至于学生害怕阅读。 我相信你们在中学时都经历过:当你看到一本书时,你会感到头疼,但事实上,如果你在看到一本书时感到快乐和兴奋。 中学教育把最有趣的读物变成最枯燥的读物,这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
现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应该摆脱中学读书的压抑和痛苦状态,真正读书是为了好玩,为了读书,至少不是为了考试。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要读?阅读是为了好玩!著名逻辑学家金岳林先生在西南联大上课时,有一次他满头大汗地讲课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问了一个问题——著名作家巴金的妻子萧山女士:“金先生,你的逻辑有什么用?你为什么要做逻辑?“为了好玩!靳老师回答道,在场的同学们都觉得很新奇。 事实上,“乐趣”这个词表达了所有阅读和研究的真正含义。
还有一个问题:读什么书?阅读的范围,这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更现实、更具体的问题。 鲁迅先生对此有很精辟的见解:年轻人可以在职责之外读书,也就是课外读书。 学科学的人偶尔可以读文学书,学文学的人偶尔可以读科普书,看看别人的研究是怎么回事。 这样,你就可以对其他人和其他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周作人也自称是杂世家,他主张大家要扩大阅读范围,读一些专业以外的书。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他说:“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 “所谓的巨人是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人。 当时像列奥纳多·达·芬奇这样的巨人不仅知道。
四五门外语,同时在几个专业上都大放异彩。 恩格斯说:“他们没有成为劳动分工的奴隶”,这使他们的性格得到了全面而全面的发展。
“五四”时期也是如此,“五四”所创造的新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是文理合一。 比如鲁迅和郭沫若原本学医,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最初写**和诗歌的著名科学家也不少,比如著名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裴文忠先生,他的**被鲁迅收录到新文学丛书中,水平非常高;还有著名建筑师杨忠健先生和植物学家蔡希涛先生,他们的创作水平非常高。 丁锡林是北京大学开设《普通物理学》的第一位教授,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戏剧家。 他们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当人们回忆起他们时,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一棵大树下朗诵古典诗词的画面,他们在古典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几年前,我读了杨振宁先生关于美学和外国文学的几篇文章,发现他的观点非常深刻,学术造诣非常高超。 在这里,我想和我的哥哥钱宁分享一下,钱宁是科学院杰出的院士,也是黄河泥沙专家。 我的哥哥在文学领域也很出色。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做过关于曹禺的研究,是我哥哥首先让我知道曹禺还有一部戏叫《田野》。 他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研究,在他面前,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相形见绌。 他对《红楼梦》的热爱直接影响了他的学术研究,临终前,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浪漫的想法,即创造一个可与“红色研究”相媲美的“黄雪”,致力于黄河文化的研究。 这种想象力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自然科学处于最高水平的时代,它们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人文学科交织在一起。 这是科学的最高境界!
中国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自然科学家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功。 但问题在于,自2024年以来,由于文、理、工、医、农等综合性大学体制的改革,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化、专业化,导致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单一、狭隘。 目前,一些学者在精神气质、学术修养等方面与前人有一定的距离,而这种距离是短时间的阅读无法弥补的。 造成这种精神气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结构的差异和文理融合的缺乏境界。 通常,理科学生缺乏文学和哲学成就似乎并不能凸显他们的不足。 相反,研究文学的人对自然科学的无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但是,当达到一定高度时,学习理工科的人是否具有文学造诣,学习文学的人是否具有自然科学的造诣就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结构的背后,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问题,而一个人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境界。
理科生首先需要成为专业人士,这是一个相当高的门槛,不容易跨越。 相对来说,文科的考试难度比较大,进入大学后顺利毕业相对容易。
但是,在学习科学时,情况就不同了。 入学难度大,毕业门槛也很高。 理科生很难真正掌握专业知识,也许是因为我对科学了解不多,所以把科学看作一个谜。 诚然,学科学可以把人带入一个陌生的新世界,但是如果你把视野完全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当成唯一的世界,过分过分地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看作唯一的世界,只了解专业,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就很容易使一个人的心理空间变得极其狭隘。 知识范围会越来越窄,兴趣会逐渐越来越单调,生活会越来越枯燥,这是很多理科生可能经历的过程。 这时,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可能会变得平庸和冷漠。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近年来理科生身上发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件,比如清华大学学生“硫酸伤熊”事件,北京大学一名尖子生在美国开枪打死导师的事件。 这让我思考了很久。 这些事件都发生在理科学生身上,我深感担忧。
这些学生在他们的专业上已经表现出色,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狭隘,他们导致了精神上的冷漠,缺乏对人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当然,这个问题在文科生中并非不存在,但比理科生更容易将技术视为一切,将专业功利化,将个人工具化,从而成为专业知识的奴隶。 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科技病,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理科生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建立坚实的专业基础,成为所在专业的一流人才。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跳出专业框架,不要局限于专业领域,要看到专业技术之外的更广阔的世界。 对于理科生来说,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既要丰富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自由,否则就是专业知识的奴隶!
你们中可能有很多人正在学习外语,我想在这里给出一些建议。 我注意到,近年来,外语学习越来越技术化、工具性越来越强,似乎只是在学习一门语言,却缺乏对文化的深入了解。 学英语、学俄语等,似乎只是学习语本身,而忽略了英语、**文化和文学的必要培养,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我曾经给北京大学外语系的硕士生写题,发现他们连最基本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甚至不知道胡是谁。 这实际上是一场职业危机。 随着外语教育的进步,未来说外语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将越来越普遍。 如果你只精通这门语言,而不了解它背后的文化,那么你将失去竞争优势。
特别是在出国留学时,仅掌握一门外语不足以创造优势,因为其他人的语言能力也可能非常高。 学习习语本身并不是一项特别困难的任务,通过在学校打好基础,还可以通过出国留学习年显着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因此,您必须具备文化素养。 如果你想学习习俄语,你必须对世界的文化和文学有深刻的了解。 学习习语的学生不应该将自己的专业局限于简单的语言习,而应该专注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文学,否则你也会成为一个工具。
周作人曾说:“我们不能只关注英国文学,我们还有德国、法国、朝鲜、蒙古。 “这是要有全球视野,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更要有全球视野。 学习习语言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因为一个语言学习者也应该能够涉足多种语言。
所以,所谓怎么读,读什么书,其实就是如何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问题。 自我设计你的知识结构是你大学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周作人为知识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启发,他提出围绕一个中心来设计知识结构,即认识人自己。 他建议从五个角度进行阅读:第一,将人理解为个体,习生理学(尤其是性学),心理学和医学;第二,要了解人类,必须学习习生物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第三,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学习习的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知识第四,“关于科学基础”,我们应该学习习数学和哲学;第五,“关于艺术”,要研究习神话、童话、文学、艺术、艺术史。 每个人都应该对他提到的这些方面有所了解。 由于您可以掌握一门学科并能够同时在多个领域工作,因此实现起来并不难。
在大学期间,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努力,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首先,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每个学生都应该精通几门最基础的课程。 在语言方面,汉语和外语是所有知识分子的基石。 虽然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语学习的习,外语水平普遍较高,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汉语的深入学习习。 一些西中国学生,即使是博士阶段,在论文写作方面仍然存在问题,经常在单词和标点符号上犯错误。 有些学生外语能力很强,但中文水平相对较低,这种偏见会导致母语危机,尤其是在北京大学等学校。
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首要任务是精通民族语言,同时精通一两门外语。 在关注语言的同时,还有另外两个学科值得关注。 一是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哲学思维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不管是理工科还是文科,我们都应该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另一个是数学,数学和哲学是涉及人类思维的最基本的学科。 当然,不同的专业对数学和哲学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学习经济学的人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数学造诣。 对于学习中文的人来说,虽然数学素养的水平不一定要太高,但也需要一定的基础,因为数学是锻炼思维和想象力的工具。 虽然各专业对数学和哲学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各学科的学生都应该有良好的语言、哲学和数学基础,因为这关系到终身学习习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要为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打好基础。 在职业习方面,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阅读经典。 文化虽然非常微妙和复杂,但实际上源自一些最基本的经典。 就中国古典文学而言,文学、历史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和文化实际上起源于《论语》、《庄子》、《老子》等几部著作。 这些书看似简单,但后来的中国文化就是从这些经典中发展起来的。 即使我指导研究生,即使他们正在学习现代文学,我也要求他们仔细阅读《论语》、《庄子》和《老子》,如果他们有时间,他们应该阅读《史记》。 当然,这是一门补课,从理论上讲,你应该在大学期间努力阅读和熟悉这些书。 阅读时最好阅读原文,永远不要单纯依赖别人的解释。 必要的时候可以参考一点笔记,但最主要的是直接面对白书的原文,多读几遍,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有了这个基础,你的学术发展将更加扎实。
在我的专业“现代文学”中,我要求学生主要阅读鲁迅、周作人和胡 Shi三位重要作家的作品。 通过掌握这三位主要人物的作品,我们将能够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专业习需要深入阅读几本书,尤其是经典,并且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将它们彻底阅读。 这是专业习的第一步。
第二步,掌握专业习的方法。 学生将通过学习特定科目和特定课程来习掌握专业习的方法。 这样,在专业性方面,你不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了经典作品的基础,还掌握了学科方法,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习中不断深化。
我之前提到过,理科学生也应该学习文学,那么他们到底应该学习什么呢?我建议理科学生也应该阅读一些经典著作。 每个国家都有几位被认为是思想源泉的作家,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人民中非常有名。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遇到问题时通常会向这些作家寻求思想资源。 例如,所有的英国人都读莎士比亚,所有的**人都读托尔斯泰,所有的德国人都读歌德。 每个国家都有几位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和伟大作家。 这些人是各国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知道的,是国家知识的基础和精神支柱。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如果你对文学感兴趣,可以考虑阅读以下书籍:首先是《论语》和《庄子》,因为这两本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最早的根源。 其次,如果你对文学感兴趣,一定要读《诗经》、《楚辞》和《唐诗》。唐代是中华文化的巅峰,唐诗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青春期的文学,体现了最健全、最丰富的人性和民族精神。 第三部是《红楼梦》。 这是一部总结性著作,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第四位是鲁迅,他是开创现代文学先河的重要人物。 在我看来,即使理工科学生时间有限,也应该认真阅读至少一两本上述经典著作。 我建议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一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拥有这样的文学基础,对你未来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第三,有必要涉足广泛的书籍。 借鉴陶渊明的经验——“好读不求懂”,或者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随便翻”,翻书是有益的,没有必要深入学习。 在北京大学,有无数的讲座可以参加,我鼓励我的学生积极参与听讲座。 我们北京大学有一个传统,一半的讲座都是经过审核的。 老师讲课,学生听。 即使你偶尔困了,你也可能从浪费的时间中学到一些东西,这些小经历会让你受益匪浅。 我们以前开玩笑,这也是北大学生引以为傲的一点,“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宿舍里睡四年不起床,但他听够了。 “因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各样的新闻,各种各样的人,当你听够了,你可以随便聊聊。 虽然他们懂得不多,但他们似乎比你好,因为他们知道一点。 因此,大家在打好基础后,就可以涉足各种各样的书籍,有的是通过阅读获得的,有的是通过听力获得的。
人才发展是无意中发生的,而不是有意的。 我是王耀老师的学生,他从来不给我们上一堂像样的课,而是把我们带到客厅的沙发上,聊各种话题。 王瑶先生喜欢抽烟斗,我们是在王先生的烟斗影响下长大的。 我现在用同样的方式指导我的学生,当他们遇到问题时,邀请他们到我的客厅与他们交流,学生们从交流中受益匪浅。 一方面要认真通读经典,深入阅读,熟悉经典,另一方面要涉足各种书籍,不求多了解,对各种事物保持兴趣,努力开阔视野。西 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可以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如果您仍然有兴趣深入研究学术,请考虑研究生院。 硕士生需要接受专业培训,而博士生需要在专业基础上走得更远。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要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而调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