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莉
出品方:环球财经
农历新年前,银行理财年度成绩单发布,截至2023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为2680万亿元,全年累计发行3款理财新品110,000,筹集 5708万亿元,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增至1家14亿,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
自2018年资产管理新规实施以来,作为配套实施细则,理财子公司逐步分批实施,目前已设立并运营31家理财公司,截至2023年底,浙江银行理财获批筹建,有望成为2018年12月以来成立的第32家理财公司,距离正式开业不远。
随着理财公司的不断壮大和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内理财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开发行、保险经纪资产管理共享理财市场。
常年在银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会发现,银行理财产品与四五年前大不相同。 其次,理财产品的发行人不再是银行,而是理财子公司; 最后,您可以选择从一家银行的多家理财公司购买产品,而不仅仅是您银行的理财子公司。
事实上,这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向前迈进了一步。
2019年之前,很多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保本产品,净值产品可以说是属于试点内容,而由于影子银行问题,银行理财产品中渠道产品较多,增加了金融风险。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又称《资产管理新规定》),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证资金和收益,打破刚性支付。 同年9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制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 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总行应当设立专门经营财富管理业务的部门,对财富管理业务进行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这为财富管理公司的相继成立拉开了序幕。
2018年12月,原中国银保监会正式批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申请。 2019年,共有1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 目前,共有31家理财公司开业。
浙商银行公告称,2023年12月29日,该行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筹备设立浙银财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浙财富管理)。 如果获得批准,它将成为中国第32家财富管理公司。
2021年,只有贝莱德建银财富管理、广银财富管理获批开业,2023年仅贝莱德建银财富管理、广银财富管理获批开业,2023年仅蕲发农银财富管理获批开业,浙江银行理财获批建设。
在已开办的31家理财公司中,包括6家国有大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8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农商银行理财子公司和5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当地有10多家银行计划设立理财子公司。 但很明显,后续审批速度很难出现集中高峰期,金融监管部门按照“成熟一审批”的原则发放理财公司牌照。 毕竟,一旦发生金融风险,不仅会影响到当事人,甚至会影响整个行业,因此监管部门对地方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审批会慎重。
理财公司落地后,规模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底,只有1家940,000,生存等级为 224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01%,占整个市场的83%85%。
在2018年《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两大监管政策的推动下,打破理财产品刚性支付,产品转向净值管理,禁止资金池运营,截至2023年底,净值理财产品规模为25个97万亿元,占9693%,同比增长146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来看,银行理财市场在2022年挺过了“赎回浪潮”的冲击。
2022年,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市场出现净资产大面积缩水和投资者赎回压力,理财产品规模小幅下降。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278家银行机构、29家理财公司拥有现有理财产品,现有产品数量为3家470,000,下降 441%;存在的规模是 2765万亿元,下降466%。
受2022年底赎回浪潮影响,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首次被公开发行超越,相差约235万亿元。 下半年,随着公开发行规模增速放缓,两者差距缩小至08万亿元,理财整体规模仍弱于公开发行**。 竞争格局的后续变化可能会受到存贷利率政策走势、负债方风险偏好、机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为应对净资产的过度波动,强化了审慎投资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 固定收益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年底为2582万亿元,占9634%,较年初增加184个百分点,继续上升趋势。 此外,混合型、股权型、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份额较小,存在规模为086万亿元,008万亿元和004万亿元,其中混合产品规模同比下降39%。
固定收益产品规模的增加也与投资者偏好有关。 2023年,投资者数量将继续增加,风险偏好将继续下降。 2023年,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增至1家14亿,延续上升趋势,同比增长1784%。投资者风险偏好延续下行趋势,直观来看,从现有产品的风险特征来看,低风险理财产品的规模在8左右96万亿元,占比3343%,比年初增长5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 从投资者风险特征来看,一级风险偏好(保守型)投资者约占174%,较年初增加约2个百分点。
但随着近期资本市场的好转,银行理财产品正在谨慎加大混合型产品的发行量,混合型产品的发行步伐从今年年初开始有所加快。
截至2月春节假期结束,已建立混合理财产品19个,其中银行理财公司15个。 2024年1月,共建立63个混合型银行理财产品,占154%,上升 03%。
加权产品具有更高的预期回报,但也具有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投资者在把握股票市场机会的同时,更关注的是试图控制风险,根据公开的产品手册,许多产品的投资策略都强调风险的控制。
例如,光大财富管理发行的多款“阳光橙安盈”系列混合型产品强调,该产品主要投资于具有准固定收益属性的固定收益资产和权益类资产,且大部分产品为R2(中低风险)风险等级的混合型理财产品。
展望2024年,预计理财总规模将继续回升。
西南**认为,2024年理财行业机遇与风险并存,整体来看,利好因素强于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为:(1)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存款利率或仍有下调空间, 居民投资理财资金可能被动改善;(2)理财行业逐步适应净值,产品净值管理和投资研究能力提升。
缺点是:(1)在商业银行“无债”的背景下,可能与理财产品争夺居民的可用资金; (2)理财产品负债端久期缩短,投资端压力加大; (3)投资者教育还比较缺乏,风险偏好低导致理财产品回撤容忍度低,负债方稳定性有待提高。 预计2023年理财行业有望在2024年保持复苏态势,在乐观估计下,同比增长率将达到1497%,规模有望达到30家29万亿元。
资产端,据银行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底,标准债券+同业存款证+非标在理财资产配置结构中的占比约为628%,其次是流动性较好、风险较低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同业拆借和公开发行**,分别占比。 7% 和 21%,而高弹性权益资产占比仅为29%。
在“资产短缺”下,2024年理财资产结构仍将主要集中在收益稳定的债权资产,尤其是信用债,将发挥更突出的压舱石作用。 西南**预计,2024年,理财将持有银行两期永久债券,通过信用下沉,从而实现增厚收益的目标。
不过,2023年,第二期常债二级市场理财净规模依旧较小。 回顾2023年,二级市场信用债增量仍以城投债和产业债为主,而二级常任债增持始于“赎回潮”后的第五个月。 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期永债作为“利率放大器”,波动性较其他信用品种更大,持有第二期永债会增加负债端的净值管理压力。
因此,考虑到理财负债方面对净值管理的需求,西南**认为,第二期常债的理财潜在投资需求仍主要来自低波动性和稳定的收益需求,如果2024年存在潜在的边际供应压力,第二期常债理财基金的边际承载能力或将相应下降。
敬请读者注意,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环球金融》作者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任何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要谨慎! 不**,擅自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