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7月,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总书记发出“社会主义完了”的伟大号召。 C919展翅高飞,“神舟”号前往“天宫”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创下发射新纪录,“中国天眼”探索未知......2023年,中国科技创新将实现新的突破,一件大功率重型装备将惊艳亮相,刷新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一次次。
列强见证了“社会主义是靠实干造就的”。2024年全国人大两会期间,本报将携手宁夏**、辽宁**、贵州**、海南**联合推出“社会主义以办”为主题报道,聚焦国内“一号工程”和大国重兵器,全面展现各省(区)献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艰苦奋斗的精神。
徐工集团做“骨干”。
徐工XGA3000起重机。 (照片由徐工集团提供) 新华社**记者张轩。
2月29日,在徐工智能工厂及调试领域,XGT55000-800S核电站的部件正在接受全面严格的试验项目检查。 该超级设备专为中国首个“华龙一号”大规模建设项目漳州核电站打造,可轻松实现800吨大型模块的吊装,近期将大放异彩,再次打破世界最大塔吊吊装记录。
“徐工”可以说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一个醒目的象征。 全国人大代表、徐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裁单增海接受**采访,兴奋地谈到了2023年11月徐工XGA3000首台起重机的现场,“这不仅意味着我们挑战了新的极限,让中国能够继续刷新全球最强起重能力轮式起重机研发记录, 也表明,我们以实际行动落实了总书记去年提出的要求。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徐工坚持创新先导,向中高端迈进,2023年将继续突破核心技术“天花板”,推出首台(套)重大装备、全球最大旋挖钻机、35立方米超大型露天电铲等一批大型重型装备及高端核心部件的系列自主创新, 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代表着中国制造业制造水平和核心零部件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徐工不仅以挑战极限的硬核力量解决问题,跻身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商“俱乐部”之列,更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创新推向新的高度。
2023年10月,徐工首款动力电池下线,11月,徐工全球首条新能源装载机生产线建成投产,每25分钟组装一台新能源装载机下线。
在数智赋能、高端装备制造的战场上,徐工积极换路攀爬,精准布局电池等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产业和基础设施。 从无到有,确保核心部件的自主安全可控,全面提升产业链安全。 作为全国工程机械先进制造集群链的主体企业,有效带动了江苏省1000多家上下游企业和全球4000多家上下游企业寻求产业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徐工将以务实的态度和以实业报国的决心,深耕高端装备制造,加快创新,为发展新品质生产力吹响警钟,开创“中国制造”新篇章。
1号项目“涨幅达1000亿。
400万吨煤制油工程。 (图片由宁东基地管委会提供) 宁夏**记者 陈宇 秦磊。
2016年7月19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总书记在宁美集团年产400万吨间接液化项目现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社会主义以办为生”的伟大号召,为荒原崛起的现代煤化工基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2016年12月28日,经过39个月的艰苦努力,400万吨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正式投产。 该超级项目总投资550亿元,年转化煤炭2036万吨,是迄今为止全球煤化工行业最大的一次性投资项目,共完成37项关键技术国产化任务。
今年2月29日,记者再次来到宁东。 清晨,气温零下6度,寒气逼人,但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到处都是火热的工作现场。
走进二气化厂第一车间,“'神宁炉'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巨幅标语格外醒目。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炭工业公司煤制油分公司第二气化厂副厂长陈鹏程,是该厂的技术总监,从业17年,他牵头负责“神奇”创新工作室,实施了110多个技术改造和优化项目, 并解决了许多重大瓶颈,这些国产化技术最终被应用于400万吨煤制油工程“神宁炉”的建设中。2016年10月,第一台“神宁炉”成功投产; 2017年12月,“神宁炉”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神宁炉”是宁美集团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设备,直径4米,高度21米6米,总重量289它重达25吨,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气化装置。 既能“吃粗粮”劣质煤,又能“吃细粮”精煤,技术效率1以上36亿元,各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技术成功出口美国市场,打破了大型干煤粉气化技术被国外一举夹持的被动局面。
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中最经济、最可靠、最主要的资源,煤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我国基础能源的战略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炭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胜利表示,未来,宁夏煤炭公司将更好地推动能源行业特别是西部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牢牢做好能源的“压舱石”,做好能源革命的“排头兵”, 率先走煤煤化工之路,新能源优化组合,耦合发展,以高质量能源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工业名镇辽宁大岐。
新松工业机器人。 辽宁**记者 查金辉 摄影:辽宁**记者孙大伟。
龙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住在上海一条胡同里的胡阿姨打开煤气灶,蓝色的火焰立刻欢快地跳了起来,炉子里飘来了米饭的味道。 得益于“西气东输”工程,华东居民早已习惯使用天然气。 大功率空压机是将天然气从新疆输送到上海的关键设备,来自沈阳鼓风机集团。
不仅如此,C919“展翅高飞”,巨舰出海,“祝融”号探火,“蛟龙”入海,“神舟”号问天,“航母进......“辽宁要素”在我国重要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产业种类齐全。 特别是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行业在全国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型矿山装备、石化装备、电力装备等成套国内领先,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通用装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沈阳鼓集团等多家龙头企业, 沈阳特变、大连船舶重工、中车大连机车、神飞民航、中航黎明等。
近年来,辽宁陆续推出一批重大重武器,一批首(套)产品得到创新应用。
在航空工业领域,中航神飞民用飞机是C929项目机身的领先供应商,也是A220飞机前机身和后机筒部分的唯一领先供应商。 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研制的四座氢内燃机是全球首创。 AECC研制的“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填补了国内同级产品的空白。
在大型冶金矿山装备领域,辽宁大型智能焦炉设备、翻斗车、大型堆取料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大连重工装备集团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焦炉机械——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捣固装煤和推焦机设备。
在机器人领域,中科院沈子研发的“海斗”、“乾隆”和“探索”系列产品,构建了我国水下机器人谱系技术装备体系。 SIASUN自主研发的复合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医药等领域,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
仅2023年一年,辽宁就将在70余项重大技术和产品上实现突破,多项重大创新成果将服务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远洋运输、青藏科研等重大项目。
仰望天空,仰望宇宙。
中国天眼。 (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贵州**记者袁航。
成功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监测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883颗,在《自然与科学》上发表文章10余篇......在贵州省平塘县美丽的山脉深处,被誉为“中国天空之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持续观测天空,接收宇宙深处发出的电磁信号。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可以接收超过100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并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20世纪初,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天文学家大胆提出,在祖国大地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让人类看到深远的星空。
南任东带领团队在贵州山区克服重重困难,经过20多年的示范、项目审批和艰苦建设,最终成为“天之巨眼”和“中国天眼”。 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
如今,FAST凭借其超高灵敏度,帮助科学家在快速射电暴、星际介质与恒星形成、脉冲星等的发现和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和代表性成果。
FAST对快速射电暴等宇宙神秘现象的深入观测,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首席科学家李静说:“作为FAST的建设者和使用者,我们直接受益于祖国的科技投入和发展。 ”
龙年春节过去了,平塘县克渡镇杭龙村云上苗家亲子民宿的房间基本客满。 老板程建荣说,这几年,随着FAST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科渡镇,天文科普研究团很受欢迎,于是他把自己的两栋房子装修一番,改成了民宿。 仅去年暑假期间,民宿的收入就达到了12万元左右。
依托“中国天眼”,平塘县旅游逐步好转,2023年付费景区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为2019年。 32%;共接收科研团队3690批次,同比增长346%; 住宿和餐饮等新旅游业务实体562个。 “中国天眼”景区被创建为国内5A级景区,并通过省级景观质量评估。
星辰大海是一个新的方向。
南海7号“钻井平台。 海南**记者张毛 摄:海南**记者邱江华。
海南之春,潮水汹涌。 2月28日,在海南崖城海域,随着最后一个模块吊装到位,“神海一号”综合加工平台二期海上安装作业完成,标志着我国南部海域首个“四星联竸”海上天然气田生产集群顺利建成。
2月23日,我国利用长征五号遥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11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你可以上月九天,你可以下到五大洋去抓海龟。 * 诗句中的经典句句,充分展现了新中国发展科技、勇攀科学高峰的英雄情怀。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航天和深海领域的两大科技创新项目在海南落地,成为中国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勇于开拓进取、攻坚决关头的有力见证。
深海科技和航天科技既是海南科技创新的重点课题,也是关系中国发展的战略命题。 近年来,全国一流的深海和航天创新力量汇聚海南,形成比较优势,加速海南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在深海科技领域,海南拥有中国最大海域的管辖范围,并具有深海科学研究的天然优势,吸引了全国顶级涉海科研机构的关注。 近年来,“两船两仪器”、“深海一号”、“海洋三维观测网”、“海洋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投运,考古学等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近三年来,我国载人深潜已占世界潜水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万米深潜次数和潜水次数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