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外资巨头退出中国,普利司通也麻木了?
近日,普利司通发布《关于关闭中国商用车轮胎配套业务的通知》,宣布终止其中国子公司的商用轮胎业务,并关闭专注于高端乘用车轮胎业务的沈阳工厂。
作为全球知名的轮胎巨头,普利司通于199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距今已有27年,沈阳工厂是普利司通在中国的第一家轮胎工厂和业务总部。
就在普利司通发布通知之前,网上有消息称,沈阳工厂有1200多名员工,每天有5000多个轮胎。
然而,即使在深耕中国27年后,普利司通仍然选择了告别,正式宣布终止其中国子公司的商用轮胎业务。
这是怎么回事? 曾经声名鹊起的轮胎巨头为何“弃牌”中国?
普利司通离开中国实际上是一个标志。
2021年底,普利司通发布通知称,惠州工厂全部关闭,惠州工厂全部产能和设备转移至沈阳工厂。
到2023年底,同样的剧情将再次上演,普利司通表示将于2023年12月31日终止在中国销售商用车,“面临市场复苏不及预期、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等挑战”。
说白了,产品卖得不好,经营压力太大,以后就不做了。
随后,今年1月,普利司通又发布通知,1月27日全面关闭沈阳工厂,最终于2月29日全面关闭,结束了普利司通在中国的商用车轮胎业务。
随着工厂的消失,1,200名员工将何去何从?
应该说,普利司通在遣散费方面做得相当不错。
一般来说,我国的法定遣散费金额为n+1,即岗位工资乘以服务年限,加上一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但普利司通在 n+1 的基础上将其乘以 1系数 3 等于 13次。
有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出现**,说身边有人拿到50万元,如果是双职工家庭,甚至可以拿到100万元。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不把普利司通退出中国市场称为失败,而是“退出”,毕竟在良心和责任方面,普利司通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关于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普利司通在公告中明确表示:
中国商用车轮胎产销量出现下滑。 虽然我公司内部为优化产能、降低成本做了许多努力,但效果一直没有达到预期,一直无法改变困境。
作为全球轮胎行业知名的领军企业,深耕中国市场27年,为何突然下滑?
主要原因是国产轮胎的崛起,这些轮胎巨头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市场份额在下降,经营压力在增加。
与乘用车轮胎市场不同,影响商用车轮胎市场销售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成本。
消费者在选择乘用车轮胎时往往会考虑更多的品牌价值要求,只要轮胎性能更好,品牌更大,哪怕为此付出一定的品牌溢价,大多数消费者也会欣然接受。
但商用车轮胎却大不相同,作为生产资料的一部分,越低越耐用,是最“优秀”的轮胎。
至于选择什么品牌,从来都不是商用车轮胎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
特别是近年来,陆路运输成本持续上升,个体运输商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对轮胎的成本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在成本方面,恰恰是国产轮胎品牌最大的优势。
相较于国外品牌还在考虑安全性能、低滚动阻力、舒适性、静音性等,国产轮胎品牌直接简单粗暴,给人以最有力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大货车车主,在基本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国产轮胎是外资轮胎的一半甚至更少,你会如何选择?
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外轮胎在中国市场逐渐失去竞争力,不仅是普利司通,包括住友橡胶、邓禄普在内的众多国外轮胎巨头都变得麻木了,退出中国市场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每一次外资撤出中国市场,总是伴随着一阵阵嘘声,仿佛离开中国市场就等于被判了死刑,这意味着公司彻底失败了。
但让我们客观一点从这些跨国企业的角度来看,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例如,普利司通正在增加对印度工厂的投资,同时退出中国市场。
就在去年,普利司通就花费了62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元)。1亿)在印度浦那建设轮胎工厂,产能扩大10%-12%。
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市场的竞争太激烈,中国轮胎厂家的崛起太快,而普利司通的竞争较弱,所以不得不转向东南亚,那里更容易赚钱。
毕竟,所有的经营选择都是为了“看钱”,只要能通过改变市场来赚钱,那就改变市场。
在更深层次上,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不断向前推进,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崛起,类似的剧情肯定会再次上演,普利司通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比如,在现在打刺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车企在不断内卷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而合资车企则失势撤退,选择退出的合资车企不在少数。
但是否离开中国市场,则是一种商业选择,这也是跨国企业的优势所在。
写在最后:
普利司通退出中国市场是闪耀的,因为善后确实做得很漂亮,劳动法的执行也已经到位。
在这一点上,国内一些企业要真正睁开眼睛,努力学习,从头到尾把事情做好,企业也是如此。 鲲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