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会计行业正在向管理会计和智能会计转型发展。 为适应新技术、新形势带来的会计专业变革带来的会计人才需求变化,积极推进校企协同教育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学院会计系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共赢”的理念,与校企合作打造会计工厂,并以此为平台,推动校企合作深入精准。
1. 实践实践
1.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社会服务”。
以会计工厂为抓手,引入和共享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和工作环境,构建系统化的财税体系,实现技能与专业的有机融合。
同时,联合企业,配备会计咨询、财税政策解读、财税培训等社会服务,打造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双能”培训基地。
2.以“五个现代化”为抓手,实施校企深度合作
(1)会计工厂设立园区
学院通过校企共建,投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购置财税实用办公设备; 公司提供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挑选会计人员常年驻扎在学校,每个负责的会计都是使用自己的客户信息,以师傅为师傅的模式,具体指导学生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完成会计处理、纳税申报、 工商代理等具体工作,实现会计工厂园区化。
(2)会计工厂的工作内容以课程为基础
将一个企业在一个完整的纳税期内的日常工作内容分类分解为每天,最后以课程单元学习内容的形式呈现,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
具体包括财税实务知识传授、财经软件应用培训、工商税务及银行实地工作、企业实务实务及每周工作经验交流会等。
而且,课程安排还兼顾了企业的工作时间和学生的上课时间,不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正常进度。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也是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企业会计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也是企业老师的教学过程。 会计工厂的工作内容是课程,既保留了公司财税实操的原汁原味,又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3)简化会计工厂的学习流程
对一级簿记业务进行梳理总结,将所有业务分为现场服务、票据分拣、账务处理、审核申报四个岗位,再按岗位进行分组,即每个岗位为一个岗位,四个岗位为一组,每两周轮换一次,帮助学员充分了解和熟悉四个岗位的工作, 并确保学员不仅能完成单人混岗任务,又能完成多人协同业务。此外,还需要利用商贸、服务业等不同行业的会计数据,进行轮流研究和实践。
(4)会计工厂组织运作的系统化
在整体教学安排上,学员先后经历了第四学期企业课程的学习、第五学期的“就业培训模块”实践、两个月的实践项目和第六学期对企业在职工作的了解,形成了基于学生认知的“学练练、实战理解”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企业的系统化。课程操作。
(5)会计工厂日常运营梯队
为保证会计工厂日常运营的持久性,逐步完善学生选拔机制,形成“一年级学徒、二年级骨干、三年级精英”的学生梯队模式,形成新老交替,为会计工厂的运营储备人才。
3.以“四融合”为路径,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整个会计行业正在向管理会计和智能会计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会计工厂的平台作用,将教学与资源建设相结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编写“双元教材”;
教与用相结合,通过会计工厂,一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职场经验,增强了就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优先录取优秀学生就业或推荐就业。
将教学与双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利用会计工厂,学院可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学院兼职教师。
整合教学与社会服务,与企、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财税实务、智能财税证书等培训,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智力优势,持续跟踪研究国家财税政策最新动态, 以智库形式支持合作企业的政策解读、咨询服务等高端业务。
二、结果的结果
1.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条件也越来越多,要求毕业生具备日常财务会计和税务处理经验。 这无疑是对会计专业人才培训的更高要求。
高校通过教学改革和培训环境建设,加强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但无论如何,模拟和实际工作之间总是有很大的距离。
通过会计工厂,为学员提供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岗位、真实的业务,让学员在行业标准和企业教练的指导下,开展最好的簿记业务。 毕业前,学生将具备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熟悉企业文化,毕业后无需经过企业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在校期间有“真实体验”。
2.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形成相互融合共生的校企共同体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始终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盖章挂卡等“两皮”问题,校内热情,企业不活跃,校企之间不串通一气,争而上。
通过会计工厂,学校实现了校企联合培养,满足了产教融合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企业节约运营成本,弥补技术不足; 同时,作为人才需求方,获得了具有归属感的优质人力资源供给,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实现了校企从“两皮”到“融合”的转变。
3.对接新兴财税服务业态,提升会计人才培养效能
当前,财税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 如何提高会计专业培训的有效性,对接财税服务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选择志同道合、在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实力的企业,共建会计工厂。 然后,借助会计工厂和合作企业,将财税服务要素融入职业定位、职业发展路径、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体系中,从而实现结合新兴财税服务业态的会计骨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形成校企合作、分级、分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教育,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新业态下对财务会计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3. 推广应用
在会计工厂建成和使用的基础上,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产教融合平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企业级
一是在学院优秀教师“智囊团”的支持下,能够有效推动企业高端业务的发展; 二是获得了免费的场地和设备,降低了企业的办公费用。 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节省了企业的人工成本; 三是获得了稳定、忠诚的人力资源供给; 四是可以向合作企业收取推荐学生的中介费。
2.在大学阶段
(一)专业课程建设
一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接财税服务行业。 二是实现教学内容与智能财税证书“单证”的融合融合。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记账实务”课程,形成了“企业课程-就业培训模块-毕业实习项目-顶岗实习”的实务财税课程体系; 自主开发了“小微企业会计”课程。 与企业人员一起编写《**簿记实务》和《小微企业会计》双教材。
(2)双分结构
在会计工厂的帮助下,建立了坚实的校企合作平台,一批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开展企业实践,同时聘请了16名企业人员作为我系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实习培训课程。
(3)社会服务
一是成立财税政策研究室,为企业提供财政政策解读分析,与企业共同开展财税实操培训。 二、在会计厂留学的38名学生参加首批1+X证书考试,30名学生通过(通过率79%),比全国平均通过率(57%)高出22个百分点,所有科目的通过率进入全国前100名职业院校, 排名第40位。
3.学生水平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员充分接触了公司业务、财税实务、外勤服务等,工作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积累了初步的职场经验,发挥了模拟或模拟无法替代的作用。
【分享优秀教学成果,传播教育教学经验,供大家参考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 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