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忠德在,时事不到此为”的历史真相,崇祯真的后悔吗?

小夏 历史 更新 2024-03-04

近年来,网络上有很多文章为明朝的“太监”魏忠贤平反。 在这些文章中,魏忠贤的所谓“政治成就”被高调地“褒奖”,比如魏忠贤取消了农业税、矿税和商业税,从而填补了当时的国库,正是他在辽东战场上对人员的适当使用和有效措施,才使明朝得以稳定战局,甚至取得了积极成果。 同时,这些文章也严厉批评了东林党,认为以周周艳儒、钱千义为首的迂腐公务员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祸根”。 于是,“钟贤若在此,时事就不到此为止”这句话被反复提及,除了对魏忠贤的“褒扬”和“肯定”之外,也是为了表示崇祯帝对铲除魏忠贤的懊恼和懊悔。 那么,在历史上,崇祯真的后悔除掉魏忠贤吗? 而所谓的“忠贤仙人,明仙人”真的是真的吗? 在这里,我给你一个解释。

忠德贤在,时事就不到这一步了“,这句话是假的。 “忠德有,时事就不到这一步”,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明朝末年**家族冯梦龙所写的《延都日记》中。 原文是:“恢复大臣曹华春,暗中下令埋葬魏忠贤的遗体。 化过去为忠,言:忠德在,时事不来。 商鞘懊悔不已,下诏收埋中贤遗体。 呜呼! 这是一个谬论。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冯梦龙是第一世家,《延都日记》也是杜撰的**,而冯梦龙当时在江南地区,而不是在北京,所以不可能直接了解此时北京的真实情况,所以这句话本身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

而且,特别要强调的是,“忠德不朽,明朝不朽”这句话出自曹华春之口,更不可能。 一方面,曹华春本人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不可能替魏忠贤说好话。 《延都日记》中人物关系的设定存在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历史上的曹华春并不是魏忠贤的心腹,相反,他是魏忠贤的“死敌”王安的心腹,对王安极为忠贞。 王安和魏忠贤是“万三大案”之一的“移宫案”中的“梁子”,当时魏忠贤还叫李金忠。 明广宗太昌皇帝朱长洛登基仅一个月就去世了,然而,继承太昌皇帝(即后来的天齐皇帝)王位的朱有孝却被李玄之控制。 作为李玄始的亲信,魏忠贤和李玄之千方百计阻止杨炼、刘一孝等人请天启皇帝“动宫”,最终在王安的协助下,朱有霄终于被“抢走”了,而在此期间,王安和杨琏等人也阻止了魏忠贤等人的追赶。 从此,魏忠贤对王安恨之入骨。

随后,魏忠贤获得了天启的信任,在天启皇帝的湿奶妈克氏的帮助下,逐渐掌握了政府,然后残忍地折磨了王安,最后杀死了他。 而曹华春这个王安的心腹,也在这个时候被魏忠贤排挤打压,然后被派往南京留任。 直到天启皇帝去世,崇祯皇帝即位,曹华春才被调回京中上任,还被崇祯安排清算宦官党。 所以,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曹华春本人都与魏仲贤怀恨在心,对他更是极为怨恨,而北京城破城之时,曹华春已经请假回老家多年了,他不在北京,所以这句话根本就不可能出自曹华春之口。

反观崇祯要为魏忠贤“收尸埋”,更是无稽之谈。 在《明史》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魏忠贤最后结局的记载:“十一月,忠贤被安置在凤阳求生,被逮捕。 忠贤前往福城,闻言,与李超琴上吊自杀。 赵邦的尸体,挂在河之间。 所以,此时的魏忠贤的尸体早已下落不明,除了在府城门上方悬挂了十七年的头颅,不可能“埋葬遗体”。 而且,崇祯帝继位的整个过程可谓是极其危险,最终在嫂子张皇后和英国公张维仙的帮助下成功登上皇位,让张皇后登基后还不忘问“宫里的饭菜不要吃”, 可见魏忠贤有多疯狂,这也让崇祯帝对魏忠贤越发恨意,所以就算他以后处理魏忠贤的尸体,也会如此坚决。所以既然如此,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他不会因为处置魏忠贤而感到愧疚和后悔,也不会也不可能“收尸遗体”。

其实,像冯梦龙在《延都日记》中对魏忠贤的“洗白”判断在当时并不少见,归根结底,是这一时期的南明洪光政权,以马世英、阮大成为首的“太监党”成员控制了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他们极力为魏忠贤“平反”,肆无忌惮地对魏忠贤进行***,同时借此大力攻击朝堂上的东林党员。对此,崇祯年间翰林书院检讨投降后,清朝入关后,杨世聪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解释:“而迎合现状,就是自夸。 由此可见,所谓“忠德在,时事就不到这一步”,不过是一句话,要么是为了“迎合时局”,要么是为了惧怕太监党的威严,其原本的真实性十分值得商榷,如果要作为魏忠贤“平反”的依据, 建立起来就更难了。

魏忠贤的所谓“功”,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党的斗争。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无法回避,那就是“党争”。 从万历时期的“国都之争”开始,明朝的党争愈演愈烈,除了少数正直**外,绝大多数朝臣都放弃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只放弃了党的利益和党内的政治斗争。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对党争的评价,我觉得很恰当,也很到位。 “是它的党员,不管有没有德行,都会千方百计地庇护; 不是**,不管是好是坏,它都会百般出击。 把党的兴衰视作自己的生命,不顾大局。 ”

有人说,尉忠贤取消农业税,征收矿税、商业税,是利国利民之举,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这没有错,魏忠贤等宦官们鼓吹的这一举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但这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要知道,此时东林党的主张,其实代表的是矿业、手工业、工商阶层的利益,而魏忠贤对他们的打压和剥削,其实是为了党的斗争,动摇了东林党的根基。 而且,在征收矿税、商税的过程中,魏忠贤派来的税务督导员任意肆意敷取,让魏忠贤和许多宦官借此大赚大财,却在全国各地诠释,进一步加剧了百姓对朝廷的不满。

咱们说辽东战场,这一时期,明朝与后晋形成了四年的对峙局面,这更离不开孙承宗的辛勤耕耘和天启皇帝的大力支持,再加上袁崇焕等一批辽东将领的英勇战斗, 祖大寿、赵书娇、毛文龙等,终于在“广宁之战”后挽救了辽东战场的危难局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忠贤在这段时间里多次想让孙成宗**,但唯独天启皇帝的信任和尊敬,让魏忠贤没有成功。 最终,魏忠贤极力让孙承宗离开辽东,而他的继任者高迪则直接选择放弃关外的所有城池要塞,如果不是之后的“宁远大胜”,孙承宗等人辛苦了多年,很可能被毁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难道说是因为魏忠贤在这里,后进军才进不去吗? 此外,魏忠贤对杨炼、左光斗等一大批真正爱国、性情坚强的人的折磨和**,无疑是明朝官场的灾难,同时留下了动荡的政治局面,使党争无休止地持续下去,最终一点一点地耗尽了明朝的活力。

所以,“忠德在,时事就不到这一步”,无论是从这句话本身的真实性还是结合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 而魏忠贤,因为自身的冷酷无情、残忍、贪婪、奢靡,以及当时给众多朝臣和万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绝对不能从历史的耻辱柱中“请来”。

相似文章

    东吴丞相忠心耿耿,治国政政

    在古代历史上,丞相一职无疑是百官之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曹操于公元年担任东汉丞相,但当曹魏继位时,丞相职位出现了空缺。同时,舒涵也在诸葛亮死后废除了丞相之位。与这两个国家不同的是,东吴历史上有十几位总理,包括鲁迅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公元年,苏州任命顾勇为丞相,成为苏州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丞...

    蔡忠方法的服务费恢复为工资和薪金

    总股份在首次公开募股前征税。长期以来,为了给销售团队避税,公司要求销售团队在税收萧条时建立合伙关系,然后进行批准征收。本来公司要向个人支付销售奖金,但这次改为公司与合伙企业签订销售服务合同,公司向合伙企业支付服务费。如果公司支付销售奖金,属于工资和薪金,个人所得税税率最高为 合伙企业的利润先分割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