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作为雍正皇帝“平反”“洗白”的历史剧,展现了一个坚毅勤俭、勤劳、孜孜不倦的“好皇帝”形象,让很多观众朋友对雍正这个清朝历史上最“神秘”的皇帝有了新的正面认识。 不过,虽然《雍正王朝》中对雍正形象的刻画大部分时间都是正面正反的,但演绎雍正“黑肚皮”的剧情却不乏,其中《高福之死》无疑将雍正冷酷无情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高福之死”的整个过程中,雍正似乎只是在事情的最后安排高无勇毒死高福以“清理传送门”,但事情的真相是,雍正不仅参与了整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还成功地退出了自己, 最终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同时丝毫没有牵连到自己,可谓“天衣无缝”。
“高福之死”从他“背叛”雍正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了。 历史上的雍正有三个典型的性格特征,即知善、施恩盼、复仇,《雍正王朝》中的雍正也是如此。 高福、李伟、小翠都是扬州城的小花,如果不是雍正,他们能活到现在这个地步就成问题了,对他们来说,雍正给的就是救命之恩。 不仅如此,雍正还安排她们在屋里当仆人,给了她们生存的基本保障和生活的基础,无异于一种消遣。 所以,雍正要的就是高福和李伟,他们绝对忠于自己,不能有背叛,哪怕有一点点这样的举动,对于眼里揉不了沙子的雍正来说,结局可想而知。
其实,仔细想想,高福此时犯错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事业”上,他和李伟同时进了府,但李伟的表现明显好于他,比他更受重视和信任,心中难免升起嫉妒。 在“情感”方面,深爱的小翠终于和李伟私下约定了一辈子,心里已经迷失了,如今自己最爱的人,和他关系最好的哥哥,都离开了这个国家,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屋子里,一定很孤独。 高福在“事业”和“情感”上遭受了双重打击,他只能靠买酒来麻痹自己,发泄心中的郁闷,而就在这时,八哥银溪的管家无意中发现了高福,在银熙的指使下,为高福提供了财富和美貌, 这无异于将高福心中的“空虚”完全填满。当然,高福也知道自己是雍正府邸里的人,也明白雍正和尹熙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只是和八阿哥的管家保持联系,收下了他所有的礼物,却并没有真正为雍正做任何对不起的事情,这对雍正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影响。
不过,这对雍正来说已经是不可饶恕的失误了,现在没有人敢保证高福不会背叛雍正,以后也绝对不会出卖他,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后悔一切就来不及了。 于是,高福最后的凄凉结局变得不可改变。
高福之死的全过程“,雍正把自己”藏“了起来。 雍正知道高福与八阿哥府管家的亲密关系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在“九子夺位继承”这样紧张激烈的政治气氛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家里没有别人的“眼线”,哪怕是以“篱笆”著称的雍正府,雍正本人也不敢掉以轻心,高福已经出门很多次了, 回来晚了又没回来,雍正不可能不知道,只是雍正没有发出声音。而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高福没有犯什么实质性的错误,影响不大; 第二,雍正也想趁此机会,看看尹正有什么计划和安排; 三是雍正不想自己揭穿这件事情,他需要有人“代替”他成为这个“恶人”。 这个“恶人”就是十三哥哥银翔。
此时的银翔已经掌管着刑部,手里有不少探子和暗哨,在发现高福的异常后,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雍正和吴思道。 得知这个消息后,雍正的表情既惊讶又愤怒,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吴思道。 虽然吴思道在永正府的地位明显高于高福,但他们还是有几分“同情”和“送人下篱笆”的感觉,所以还是希望尽力保护高福。 同时,更重要的是,吴思道一直鼓吹雍正主动参与“九子夺嗣”争夺皇位的过程,雍正最终获胜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扳倒太子银仁,让他再次被废黜。 于是,吴思道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策略,高福也得到了“功罪赎罪”的机会,当然,这也是雍正想看到的,因为他想让吴思道成为第二个“恶人”。
吴思道深情知高福,感人心动,是风度与权力的结合,彻底破了本来就吓坏的高福的心理防线,高福也同意执行吴思道的安排。 就这样,高福偷走了太子银仁写给任伯安的手写信,交给了八阿哥银仁的管家,银仁拿到这件足以打倒银仁的物品后,就安排十四阿哥银仁向康熙汇报。 康熙看到这封信,瞬间明白了,京城现在的动荡局势,以及“百官记”引发的心理危机,都是源于胤人,而胤人也知道此事暴露了,于是决定与康熙破网。 但终究是康熙“本事”,殷仁的叛乱计划彻底破灭,又被康熙废黜,彻底退出了“九子夺嗣”的过程。 可以说,事情几乎是按照吴思道的“剧本”一步步展开的,而被高福“偷走”的殷仁亲王的手写信,无疑是整件事情的重要导火索。
不过,有一个避不容缓的疑问,高福怎么会这么轻易就得到这么重要的物品?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雍正的无知。 这封信太重要了,不可能在吴思道的位置上,必须由雍正自己保管,如果他不想让人得到它,他自然会把它藏在一个别人都查不到的地方。 而现在,高福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这封信,一定是雍正给了极大的“方便”,目的就是让这封信在看似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交给胤仁,然后胤胤的手,让胤仁太子遭殃。同时,康熙得到了“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大哥银玉的来信,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所有的怨恨和不满都发泄到了银玉等人身上,并不认为雍正会牵扯其中,这也让雍正继续在康熙心中保持着良好的印象。 可以说,雍正此举可谓“坐山看虎斗”,具有“一石二鸟”的效果,不仅推翻了太子银仁,而且加深了康熙与银熙等人的矛盾,从而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高福之死“,雍正一边”杀人毁口“,一边也在给吴思道敲响警钟。当所有目标都达到后,雍正开始对高福采取行动,在他的安排和指示下,高无庸毒死了高福。 可怜的高甫直到死前都没想到这一切都是雍正的“阴谋”,他很无奈地喊着“我要见吴先生”,既是求救又是指责,他不相信吴思道不会保护他,也不愿意相信吴思道在骗他,这也可见雍正“隐藏”的深度, 因为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和高福沟通,自然不会让高福想到自己,而只是让高福觉得,这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必然会受到惩罚。
其实,“高福必须死”是雍正的决定。 一方面,高福已经不能绝对信任了,雍正必须“杀人杀人”。 这件事情的牵边太广了,直接导致了又被尹仁亲王废黜,如果康熙真的知道和雍正有关,雍正是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那么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雍正之前的一切努力也将付诸东流,所以雍正会彻底压制这件事情, 更不用说了,更不用说牵连自己了。而高福作为其中的关键人物,之前已经“背叛”了雍正的行为和行动,而且他也和尹熙的管家建立了联系,而尹旭也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所以留住高福就留下了一个不安的因素,高福必须死。
另一方面,雍正也做了给吴思道看。 作为雍正最重要的幕僚,吴思道亲自策划和参与了许多事情,享受着雍正极高的礼遇。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吴思道知道的太多了,才让永正更加害怕。 于是雍正坚持以“翻脸不让人”的方式处死高福,这无疑是在向吴思道传达两个极其重要的信息:一是让吴思道了解自己的处境,保持对雍正的忠诚,不背叛雍正; 其次,他也想让吴思道知道,吴思道只是他的手下,他不能为所欲为,也不能真正保护任何人,一切都只能由雍正自己决定。
对于雍正来说,他之所以处死高福,是因为高福背叛了他,而雍政有足够的理由和依据,这是绝对有道理的。 所以,在别人眼里,他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连高福都无法反驳和反抗,让他没有承受丝毫的指责和骂名,可以说是他整个人都挺着脑子退了出去。
回顾“高福之死”的整个事件,雍正早已注意到高福的怪异模样,却保持沉默,等到十三阿哥银香捅破这层窗纸,把事情端上桌来; 之后,他利用吴思道当面教训高福,打开方便之门,默许吴思道和高福的一切行动,以此将“反阴谋计谋”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达到“刀杀人”的目的; 最终,在一切尘埃落定后,他以“背叛”自己的名义处决了高福,做到了“杀人毁口”,不仅救了自己,也震惊了吴思道。 可以说,雍正在整个事情中把自己“隐藏”得很好,所有的流程环节都是他设计的,但他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是暗中监视着发生的一切,这也显示了雍正“黑肚皮”的本质。 所以,在这之后,吴思道会告诉十三阿哥银翔,他担心已经登上皇位的雍正会处死那些为他做秘密事情的人,他也要去“半隐”,最后拼命想要“完全隐匿”。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雍正的“黑肚子”,就连吴思道都感到了深深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