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课 1+1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杨朝明:
完善政策措施,夯实国家基础
记者 于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加强优秀中华民族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的陆续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进校园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科书和教室。
如何进一步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建议,在中小学考虑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更精准地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棵长生不息的大树,那么树干之所以粗壮,就是因为它的根深而结实。 杨朝明说,中华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之一,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杨朝明长期在山东曲阜生活和工作,亲身经历和参与了当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研究中,他发现许多传统文化经典已经走进中小学校园,成为阅读材料。 然而,各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并不均衡,一些学校需要提高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杨朝明建议,国家和教育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指导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的贯彻落实,制定有利于促进和实施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在学校设立专职教师和专项资金投入。
杨朝明还建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教学要与学校全教育有机结合。 在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要坚持制度的完整性,不断深入,回归经典,发扬精髓,知识与行动相结合。
1、学思并重的原则,以文化经典、思想精髓、精神内涵、传统美德、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夯实民族基础。
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校长闫进:
探索实践课程,并将其融入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记者 杨文义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龙。 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展出的皇帝龙袍上,看到了一条耀眼的五爪金龙; 在南京博物院展出的瓷器和漆器上,我看到了徒手......飞龙图案刚刚过去的寒假,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三(六)班学生蔡一彤在读完《山海经》后写下了自己的心想。
自2015年以来,拉萨路小学探索实践“融合学习过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拉萨路小学,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个特别的一周,学生们会短暂地“告别”他们的学科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综合实践课程中。 他们向传统工匠“学徒”,学习制作风筝和扎染; 参观古都金陵城墙,用脚步丈量南京; 走进博物馆和古宅,沉浸在民俗......
孩子们非常喜欢它! 这种开放多样的学习方式,对孩子们来说非常有趣。 闫瑾校长高兴地介绍,“荣通课程”不仅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还获得了2022年度全国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9年来,拉萨路小学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校园的探索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学生走进民俗博物馆、民间艺术家教学、学校老师的协助,到民间艺术家进入校园,再到现在专家教授和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
这种改变并不简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全力调动。 “人们非常关心我们的孩子,愿意帮助我们,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以开放学习的方式,在每一门学科中放大和利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闫瑾说。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更重要的是与生活、世界和社会相联系,在实践中学习。 闫瑾希望未来能有更完善的顶层设计和师资培训机制,高校、中小学一体化设计,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推广到校园内。
中国教育报, 2024-03-06, 第三版
作者:记者 于臻 杨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