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届会议的观察情况
2024年**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队伍,着力培养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机制,搭建基础科研人才培养平台,打造优秀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能力问题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重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强战略正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对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需求越来越激烈。 正如“关键核心技术买不买买”一样,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拥有战略核心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必须依靠自主培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能力建设,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能力建设,有助于培养新的生产性人才。 更高质量的工人是新生产力的首要要素。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源泉和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要成为自主能力建设的主体阵地,走自主人才培养之路,实现“从0到1”范式的突破。 但目前,高等教育“均值高”、“方差小”的特征仍比较明显,源头创新的顶尖人才短缺,人才培养的自主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以自主能力建设为目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形成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计划”。
以自主能力建设为目标,要突破组织瓶颈。 面对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和竞争力的更高要求,要突破传统学科、单一部门的组织模式,满足新战略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探索学院制度、一流班等培养模式,突破学科壁垒,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规范化培养。 另一方面,要突破现有课程体系,加快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打造创新平台、鼓励科研实践、增加先进挑战、科研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
以自主能力建设为目标,创新培训机制。 人才培养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学科和专业设置是核心支柱,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关键。 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把教育看得超越教育,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之急之所急,响应国家需求。 一方面,高校要打破常规,改变教育、教学、文化土壤,回答如何选拔、如何培养、如何评价三个关键问题,积极推进人才需求、预警、培养、考核的协同,更好地实现学科、产业链的匹配互促, 创新链和人才链。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跨学科、通识教育、人格发展等,探索非常规拔尖创新人才的全周期成长评价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成长。
以自主能力建设为目标,要顺应时代需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重中之重。 应对未来挑战,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自主能力建设不仅需要数智素养和人工智能运用能力,还需要较强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需求,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赛道、新领域寻求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要塑造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要的新优势,通过夯实数理化基础,夯实知识基础,继续推进新工科、新医学、新农业、新文科建设。 塑造学生面向未来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全球胜任力。
以自主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注重创新与实践的协同。 衡量拔尖创新人才的自我培养能力,既要看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更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能力必须通过创新实践来实现,因此要注重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 一方面,要着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精准衔接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注重建立一流部门、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龙头企业科教融合特区, 等,打造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平台,促进工程培训与创新实践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推动学术创新人才和实践创新人才分类发展,实施硕士、博士学位专项培养项目,探索有序培养模式,打通学生“选拔-培养-成长”全链条,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与实践协同能力。
培养人才是立国之本。 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和科技竞争,高校责任重大。 要着力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前瞻性、系统性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矩阵,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培养提供后备力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务处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4-03-07,第2版
作者:张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