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记忆最吸引人,颜色、香气、形状和味道最迷人。
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两地都将重点培育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食品不仅是一种消费资源、产业资源,更是一种文化和旅游资源。 特别是成都、重庆,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特多样,享誉海内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烟花品牌,是现代繁华城市鲜明的背景色。
如何以美食为名,做大做强特色消费,推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本期《成渝之声》专栏,重庆都市区全国人大代表闫琦、成都都市区政协委员苏华、四川旅游大学烹饪学院院长李翔连线献计献策。
阎琦,全国人大代表:
做大品牌,打造“世界火锅之都”。
四面八方的食物,却是世间的一碗烟花。
《礼记》说:“在丈夫仪式的开始,节食的开始。 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饮食文化,认为食物不仅用于饱腹感,还涉及社会、礼仪、政治等方面。
尤其是美食与旅游相结合的今天,更是成为消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目前,重庆正在全市举办“重庆风味360碗”评选活动,既是对重庆美食的精炼升华,也是对重庆饮食文化的营销和推广,助力重庆培育和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努力成为“世界火锅之都”。 全国人大代表闫琦说,目前,重庆已经连续举办15届重庆火锅节拥有6万多家火锅企业和3万多家火锅店,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火锅之都”。 全国70多万家火锅店中,重庆火锅店超过20万家,占近三分之一; 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庆已有130多家火锅企业开店。 因此,打造“世界火锅之都”的条件已经成熟。
她建议,接下来,重庆可以大力打造火锅消费中心,发展“火锅+互联网”的消费新模式; 支持培育一批火锅龙头企业,开展火锅企业培训活动,推动构建从原料到深加工的一流一体化链体系,促进火锅产业集体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
此外,在强化“内功”的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推动火锅企业跨境电商和海外连锁经营的发展,投资建设海外火锅餐饮文化产业园,鼓励餐饮企业参与投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苏华: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更多厨师。
重庆、成都积极推进巴蜀特色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 “巴蜀特色”和“国际消费目的地”是两个关键词。 餐饮不仅是成都和重庆的特色,更是两地的品牌,以其丰富的品位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成都和重庆如何做大做强餐饮品牌? 苏华建议,要组建合力,推动两地区域特色餐饮集群协调发展,促进两地交流合作,分享传承传播经验;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共同培养更多厨师,开发更多新菜,适应社会发展。
此外,两地还可以共同培育新的消费场景,打造美食地标,举办美食节、消费节等活动,推动餐饮“出圈”“出海”,走出去,面向世界。
四川旅游大学烹饪学院院长李翔:
做强食品产业链,共同打磨“金招牌”。
成渝两地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巴蜀文化的生动注脚,是成渝地区的一张共同名片。
那么,如何进一步拓展成渝的食品IP?
过去,人们从文化角度或食品服务的角度来理解它,但实际上它是其中之一。
一、二、三产业一体化。 李翔说。
他建议,要拓展成渝两地的食品IP,首先要深入挖掘整合相关资源,包括历史文化、特色食品、名店特有、名楼、食材、特色农副产品、食品民俗等,并融入到一个食品产业中,实现食品产业链的强链和链条的延伸。
二是提高餐饮服务质量,一方面加强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加强成渝美食的国际化表现力,为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三是行业协会、企业等企业联手加强品牌包装,可联合举办国际烹饪大赛、美食节、火锅节等活动。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世界知名餐饮企业和大师合作,提升成渝美食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