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7条规定,机动车辆过人行横道时应减速; 如果行人正在过人行横道,他或她应该停下来让路。 当机动车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道路上通过时,应避开行人过马路。
汽车行业的内卷化严重影响了主机厂和厂商,市场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日益内卷化的市场环境,车企纷纷推出降本增效战略,以降低运营成本,进入2024年,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应对市场变化。 我们来看看最近有哪些车企做出了裁员的决定?
小米突然裁员
近日,小米员工爆料称,小米将于2月29日进行大规模裁员,薪酬标准为N+1。 裁员只是通知,没有商量余地。 该员工还透露,公司将于3月5日发放年终奖,并提前裁员。
该员工抱怨说,他一谈工资,说是14工资,但入职后,公司强行把月薪压到年底。 提前裁员,给员工发一波年终奖,没有社会责任感。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裁员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员工被迫接受。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小米采取裁员措施呢?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与小米汽车的战略布局有关。 小米起步于手机,跨界造车需要增加巨大的研发和技术成本。 小米的首款量产车SU7尚未推出,目前尚不清楚它将在市场上引起多大的反响。 为了保证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小米不得不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并优化内部结构。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这次裁员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他们不仅要面对失业的风险,还要忍受企业的不公平待遇。 此外,突如其来的裁员事件对小米汽车的口碑影响不言而喻,小米Su7上市后,谁来为员工没有责任感的车企买单?
高河裁员关门店
高端新势力高河传闻正在裁员。 高和员工表示,“实习生基本都被解雇了,少数正式员工也被解雇了,但具体人数很难说。 对于裁员,高河曾回应称,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和人员流动是日常管理工作,所谓大规模裁员并不存在。
虽然高河很快辟谣,但仍然掩盖不了高河的很多问题。 2022年,高河交付了4520辆汽车,与2021年相比仅增加了283辆。 2024年初,所有车企都公布了2023年的成绩单,但高河选择保持沉默。
月销售额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这与该品牌成立之初在高端奢侈品市场中的高调炒作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相关门店关门、取消员工福利、最优秀商人缺钱等传闻不断,再次将高河推上了风口浪尖。
宣布撤出高合成资本的商店。
目前,高飞已推出三款车型:高合频X、高合HiPhi Y和高合HiPhi Z,价格在34万-80万元之间,与一线豪华BBA车的价格相当。 但从核心竞争力来看,高河几乎只剩下库存了。
例如,在材料方面,高河采用了大量的高端技术。 如全球首款智能电动SUV采用主动后轮转向、89度无框车门设计、劳斯莱斯同门门、英国进口音响等。 这些材料看似高端奢华,但实际上有多少技术含量,明眼人一眼就能知道。 后来,高河也因为音频翻车事件毁了名声。
在核心三电体系中,电池来自宁德时代,电机来自博世,所以说公司是硬件集成商也不为过。 当别人在卷起科技产品时,高河却把心思花在了宣传和整合上。
所以不难理解高河为什么卖得不好。 到目前为止,高河不得不通过裁员和成本控制来应对市场变化,没有自身技术的加持,这种做法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答案已经很清楚了。
Polestar全球裁员
日前,沃尔沃宣布将停止向子公司极星汽车提供资金,并考虑将其在极星的股份转让给其他股东。 沃尔沃目前持有约48%的股份。
与此同时,Polestar计划裁员的消息也传开了。 据报道,Polestar计划在全球裁员约45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5%。
据分析,Polestar的裁员可能与销售不佳有关。 Polestar的2023年年销售目标是8万辆,但由于Polestar 3无法量产,年目标已下调至6-7万辆。 但在2023年之后,Polestar的销量只有5辆46万辆,仍低于6万辆的目标。
销量不及预期,Polestar的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 相关财报数据显示,极星亏损735亿美元。 只能靠沃尔沃和吉利的输血。
针对此次裁员,Polestar表示,此次裁员旨在加速提高利润率,降低公司总资本需求,实现现金流收支平衡的目标。
不得不说,这种回应掩盖不了Polestar运营不善的尴尬。 沃尔沃的**,可以看出它正在逐渐失去对Polestar的信心。 如今吉利拥有领克、极氪等多个子品牌,吉利还能继续给卖得不好的极星输多久?
飞凡退出智能驾驶团队
1月底,上汽飞凡曝光智能驾驶部门裁员近200人。 同时,飞凡还提供3种方案供您选择。 首先,选择 n+1;第二,去上汽研发院; 第三,去上汽零光束。
这不禁让人对过年感到心疼。 据报道,飞凡团队首席产品官皮亚胡最近也离职了。 可以说,飞帆的整个智能驾驶团队都冷了下来。
情况并不乐观。 公开数据显示,飞凡2023年的销量将在2-2左右10,000个单位。 同为上汽新能源旗下品牌的智己汽车年销量已达3辆80,000台。
这还不是致命的。 最重要的是,飞凡R7降价9万元,起价1899万的销量,销量仅达到3099台,同款兄弟智基LS6月销量都已突破1万台,起价更贵了280,000元。
长期以来,飞凡一直强调全栈式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投入了70亿元打造品牌,显然在上汽集团投入了更多的资源。 不过,飞凡和智己这两个品牌都是上汽生产的,价格昂贵的智己的销量要好一些,恐怕连上汽自己都感到惊讶。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飞帆在营销方面的努力还是没有到位的。 一味强调“最好的座舱”只是消费者层面的一个概念,无法深入人心。 最具突破性的循环是2022年成都车展上的飞凡FR6电池寿命。
上汽集团曾表示,将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现在飞凡智能驾驶团队已经撤出,上汽集团还有什么灵魂呢? 任重道远,飞帆的高端之路能走多远?
新势力中,魏玛没能熬过2023年,汉马科技计划破产重组。 新能源汽车圈淘汰竞争加剧,小米汽车前途未卜,业务危机高企,被边缘化的极星、高端飞凡都通过裁员降本自救。 可以预见,车企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能否走出这个泥潭,就看自己自己创造。
版权声明
本文**中的部分内容源自网络。
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持著作权证书与作者联系。
如果您需要,请从此 *** 背景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威恒(福州)律师事务所,赖成龙,律师。
官方**
www.51q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