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华为不造车,但没有人能撼动其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 国内车企感受到了华为的可怕冲击,尤其是许多汽车制造新势力。 此前,在战略研讨会上,理想强调需要避开华为的优势;小鹏汽车公开反对华为,最终乖乖接受了这个建议。 问题是,新生力量为什么对“不造车”的华为如此忌惮?今天就来聊一聊。
未来,汽车将有两大核心技术,一是智能座舱,二是自动驾驶,这也是汽车制造新生力量与众多传统汽车企业的最大区别。 在这两个方面,新生力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形成了先发优势,拉开了与传统车企的差距。 尤其是小鹏汽车,凭借自动驾驶能力成为其品牌的核心标签,这是其最大的技术优势。
华为“智能”、“技术”。自主研发实力相当雄厚,核心产品为鸿蒙车机系统、DRIVE ONE三电系统、HI版智能驾驶辅助。 要知道,华为的BU业务每年需要花费超过1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7000人,间接投资10000多人,其中70名研发人员正在开发智能辅助驾驶。 这种投入是其他造车新势力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很有可能在几年内形成断层领先。
此外,除了汽车产业,华为还在通信、芯片、软件操作系统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布局,其技术水平代表了中国顶尖的技术水平。 因此,从产业整合和规模效应的角度来看,华为在很多领域的技术和链条是可以共享的。 横向扩张的技术冲击将对汽车制造业的新生力量形成技术抑制,这无疑是对新生力量的毁灭性打击。
此外,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年,这场突破性博弈愈演愈烈,是一场生死之战。 因此,许多品牌认为市场份额比短期利润更重要,并经常以降价换取销售。 毕竟,一个不稳定的立足点随时都会被淘汰。
但可怕的是,新势力的钱来源于汽车销售,而业务多元化的华为显然拥有更强的资金链。 这笔钱不仅用于研发,还用于营销和利润,甚至华为的“**战争”也可以持续到最后。 显然,新生力量的规模和规模将难以与华为竞争。
此外,华为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是新力量品牌无法比拟的。 在当前的趋势下,许多具有民族情怀的中产阶层对华为的产品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对于交通焦虑的新势力,他们既嫉妒又害怕。
出乎新生力量意料的是,华为剥离了汽车BU部门,并与多家传统车企成立了新的合资企业。 首先,长安投资了一家新公司,这也意味着长安集团及其子品牌(阿凡达、深蓝车、长安启元等)。 以百万级的规模,极有可能使用华为的智能产品,这将极大地促进华为tire1车型的推广。
其次,华为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发出开股邀请,希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加入。 这也意味着,华为目前拥有智能选车和AI模型的合作伙伴可以投资新公司,延续相同的合作模式。 当然,其他有意使用华为组件系统的主机厂也可以提前进行股权安排。
此外,当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使用华为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时,这相当于直接提升了当前国产车型的智能化平均水平。 新生力量一直以“科技感”为荣,自然不能成为产品的“卖点”,原先的一厢情愿如今已经落空。
起初,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导者,但现在比亚迪在中国的年销量将超过300万辆;如今,华为及其盟友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又一主力军,而这些竞争对手在资本和技术上都远强于汽车制造领域的新生力量。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班阶段。 作为曾经的“颠覆者”,新生力量也面临着随时被颠覆的危机。 难怪他们害怕“菊花厂”。 但我不得不说,新力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那么谁能在裂缝中幸存下来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关注“阿真聊天自动”,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