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杯由无人机送来的现磨咖啡; 在拥挤的早高峰时段乘坐“空中出租车”上班; 乘坐水陆两栖飞机前往“陆海空”立体观光......曾经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5D都市魔幻场景,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推动上述情景实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热的“低空经济”。
不久前召开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一批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低空经济”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
什么是“低空经济”? 首先,从概念上讲,“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载人、无人驾驶飞行器为重点,以载人、货运等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
其次,从产业链来看,“低空经济”包括上游航天器制造商、中游服务运营商和下游应用涵盖通用航空制造、物流、旅游、农业、应急救援、商贸、教育等多个行业。 一系列场景不断拓展和延伸,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好处和便利。
俗话说:“要想致富,先修路! ”“低空经济”这一空中开辟的新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竞争的新领域、新赛道。 例如,美国的洛杉矶和日本的东京、大阪作为典型的“低空经济”发展城市,形成了“国家顶尖设计、地方一流引领、市场主体开展建设”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浪潮滚滚而来,势不可挡!
在顶层设计方面,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一级都加大了出台优惠政策的力度。 2021年2月,中国共产党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纳入国家规划;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6个省份将把“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第一份工作报告,抢抓机遇争夺布局; 2024年1月1日,《无人机飞行管理暂行规定》生效,为相关行业披上了法治的“防护外衣”。
在技术支撑方面,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应用型无人机受到市场青睐。 无论是“载人”还是“载货”,应用无人机的相关技术理念已经在多个城市落地并试点。 此外,2023年10月13日,中国民航局颁发了“全球首架无人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的机型资质认证,标志着城市空中交通商业运营时代的到来。
在顶层设计和技术支撑的双重支撑下,“低空经济”能“飞”多高? 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价值将高达5万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低空经济”是一种开创性的新业态,未来发展方向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有专家指出,与高空飞行成熟的空域管理和商业运营相比,低空飞行才刚刚开始。 未来需要更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更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撑低空“异构、高密度、高频、高复杂”的大容量融合飞行,助力“低空经济”从准备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