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改革是教育适应和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的常态机制,是产生和建构教育理论的物质基础。 教育理论的形式、内容、结构和话语作为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和阐释,需要与现实同步,充分反映和表达教育实践的变化,这是教育理论获得时代活力、对教育有发言权的关键。 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论。 要充分揭示教育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推动教育实践改革,构建原创教育理论。
1.教育实践的改革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实践,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就是善的活动和导致善的活动,是人作为人的不断造就。 对于康德来说,实践是与理论思辨相对应的概念,它指的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具体道德和伦理行为。 在这种理解中,它当然是事物变化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行为方式或“做事”,相反,它是人们在追求善与美的理念的指导下,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我发展活动,具有明显的善与转化。 教育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人们对自身发展的期望和规划,当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之间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时,教育必然会做出调整其原有的步伐和模式,以便与社会变化同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正如杜威所说:“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一场彻底而根本的变革。 如果我们的教育必须对生活有任何意义,那么它就必须经历相应的彻底转变。 “某些教育观念和理论是教育实践变革的积极因素,其价值在于能够按照追求完美、追求美的伦理取向,使教育实践及时改变自身的形式、内容和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进而推动社会变革。 因此,教育实践的改革既是遵循教育原有逻辑、具有明确教育视野的行为,而且是内含着某种教育理念或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的过程。 每当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刻时,就要求教育理论能够积极地解释和解释,并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支持它们,从而实现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如果教育理论在这个关头不关心教育实践,忽视教育实践的变化,自言自语,它们之间的裂痕必然会弥合。 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改革的内在逻辑,才能构建出能够反映教育本质的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模式。
1)教育实践的改革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实践改革是为了突出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发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变革活动,本质上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的教育需要。 要理解教育社会功能的主动性,就必须充分把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充分认识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种是所谓的“相对”,即教育活动的存在和变化是有条件的,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取决于一定社会条件的支持,同时也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二是所谓“独立性”,是指教育行为价值的内在稳定性,强调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较强的独立提出和实施行为目标的能力,不易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两种含义的叠加,不仅说明了教育的社会制约,也凸显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推动教育摆脱桎梏、实现超越时代的变革的内在因素。 人类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必然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践的转化是一项具有鲜明价值取向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活动,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充分融合了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各种要素。 基于教育的生命本质,教育实践改革的价值宗旨是不断使自身的价值和功能更接近促进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人们对自身发展的期望和设计。 因此,每一次教育实践改革,都是在既有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对当前教育进行的一次变革和创新,是具有强大历史基础、面向未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动态活动。 充分说明这一点,就是要揭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面向未来的社会活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在被限制和影响的条件下,通过自我改造能够超越这些制约和影响,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在教育两股力量在社会约束和能动性的条件下实现的达到一定的平衡。
2)教育实践改革和人民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己任的活动,人生活在社会中,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安定下来,特别是要能够适应特定的制度,就必须接受社会的要求和约束,为此,服从于社会,为一定的时代和身体事务,是教育发挥自身功能的前提。 然而,教育有一个更广泛、更高的价值目标,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把火。 在帮助人们适应一定时代、一定制度的同时,也要消除晦涩难懂,改善人性,体现推动人们在更深层次上实现更好发展的功能。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当前的环境和条件有可能与人类的发展不相容,甚至相互偏离或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需要及时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作出必要的调整,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动态平衡,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人类发展。
教育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中,在生活中展开,生成和变化是生命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符合生活和人类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活动方式,它保证了教育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按照这个逻辑,**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而符合生命本质的教育,就是把**作为其活动方式,以彰显其价值。 第一性使得教育活动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制度,即使偏离其本质的力量很强,也有一种内在的积极力量影响着自己的实践,这是教育活动的源泉,是其内在价值,是应对外部世界各种变化的基础, 并构成教育超越的核心内涵。**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步的,是教育学术性质的体现。 如果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与此相悖,其活动甚至内容将不可避免地偏离教育的本源。 一般而言,教育的本质通常隐含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并以无声的方式发挥作用。 当教育以自身的惯性运行平稳,或者外力大于教育本身时,人们往往会对教育的存在视而不见,但是,当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时,教育积累的力量就会显露出来,成为推动教育实践变革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