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疫情时代,当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畅通人文交流的渠道。 通过年轻人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帮助他们欣赏不同的文化,包容文化之间的差异,共同缓解或消除文化障碍、对立甚至冲突。 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同心协力,共同推进。
1)**支持高职院校来华招收留学生是国家的意愿。
来华留学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获得国际教育话语权和国际学生市场的主动权应该成为国家的意志。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CFR)于2022年6月发布题为《中国与南亚“一带一路”倡议》的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的声誉,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也大幅提升。 “一带一路”项目的成功可以为东道国提供改善互联互通急需的基础设施。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的目的之一是获得技能,在当地中资公司谋求职位,或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并改变他们的命运和家庭状况。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高职院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知国知国、中国友人技术技能人才。 但疫情是一个分水岭,我国应组织专门机构研究判断世界产业布局调整趋势、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国家或地区、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目标国家或地区竞争对手的优劣势等。 让教育对外开放,深度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东道国的发展。
2)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引导和支持高职院校对接全球职业教育市场。
1.制定国际教育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中国产业范围广泛,职业教育在支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也是第一个从法律层面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国家,正如江大元先生所说,“中国的教育可以走向世界,而能贡献世界的,很可能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教育部门可以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升级版“一带一路”教育倡议的要求,制定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规划,明确国际学生人数和学生覆盖率等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