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安勋.
编辑 |周志宇.
2024年春节前,一房地产救助政策诞生,照亮了这个冬天。
连日来,不仅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始逐步取消限购,就连保险地产公司也都在等待新的曙光,他们的许多项目已经被列入白名单,将获得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1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提出一份可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白名单。 五天后,全国已有3218个房地产项目被列入白名单,涉及全国26个省份,习、重庆、长沙等170个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并不排除投保的房地产公司。 据统计,本批白名单上84%的项目来自民营房地产企业和混合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包括奥园、融创、碧桂园、世茂、旭辉、远洋等多家投保房地产企业。
截至2月5日,已有90多个项目入围首批白名单,其中融创、金科53个、碧桂园30多个、远洋近20个。
一些房地产公司也公布了通过白名单筹集的融资金额。 华尔街获悉,已有10多个项目进入“白名单”,拟融资额近30亿,另有20多个项目在建,如果全部入选,拟融资总额将近100亿; 绿地集团已进入34个项目的“白名单”,拟融资金额约117亿元。
截至目前,商业银行已向项目发放贷款83个,共计178个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融资2个14亿美元。
令人振奋的是,如果这样计算,3218个房企项目每个都能募集到2亿元,首批房产“白名单”将带来数千亿融资; 这还只是第一批项目,如果加上第二批和第三批,整体融资可能达到万亿。
这很可能是三年多来最具影响力的房地产融资支持措施。
多位房企业内人士表示,从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议并提出尽快研究“白名单”,到现在政策全面实施,仅用了5天时间,可见本轮房产扶持政策的力度。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玉佳认为,新政策的实施非常高效,主要目的是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稳定房企融资现金流,缓解资金链紧张,阻断风险向稳企扩散。
这对行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三年是中国商品房市场深度调整的三年。 2020年8月,“三条红线”发布,全球经济放缓和疫情的影响,让不少房地产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2022年11月,支持房地产融资的政策得到深化升级,但这次政策性资金的利用更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城镇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上明确,入选白名单的项目需要满足在建、抵押物充足、建立贷款资金封闭监管体系、不挪用预售资金等五个条件。
在李玉佳看来,在房控和金融监管部门双向联动下,项目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解决,银行可以放心选择债权有保障、风险可控的项目,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快成效。
华南地区房地产资本部人士认为,白名单将支持该项目,有望突破此前僵化的本地预售资金监管问题,真正振兴可挽救的项目。
而且,这一轮纾困不仅仅是房企的“原点”,更是项目的质量。 具有良好项目和管理能力的房地产公司可以从中受益。
从长远来看,这份白名单还将引发积极的连锁反应,有助于打破风险传递链,阻止风险扩散。
一些项目已入选“白名单”的房地产企业表示,他们觉得这一轮融资扶持政策还是比较友好的,要看银行如何落地。
展望未来,金融机构对支持房地产也更有信心。 华泰**指出,在监管方的推动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将逐步常态化,落地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当然,要想让房企彻底走出阴霾,楼市企稳反弹,光靠融资是不够的,从根本上要重建房企的“自我造血”功能——销售端的复苏,以及买家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李玉佳还表示,融资现金流的恢复只是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完善、避免风险无序扩散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是房地产企业销售现金流的回收。
政策也集中在需求方面。 可以看出,近期上海、广州、苏州等地密集放宽限购限购,限购政策现已全面退出信号,刺激楼市层层加大力度。
在销售端和融资端双管齐下的方式下,拥有规范开发和良好项目管理能力的房地产企业,出现了被救助的希望。
未来,要依托审慎的资本监管和纪律发展管理能力,抓住政策春风,在复苏乏力的时刻闯入新天地。
万亿资金“及时下雨”后,房地产江湖有望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