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杀不了,就复制下一个“中国”,美国对哪个国家有好感?

小夏 社会 更新 2024-02-21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提防中国。

作为实施自身霸权主义的最后一道障碍,美国近年来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中国的发展而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方式,都以失败告终。

当计划失败时,没有放弃的美国将希望寄托在其他手段上,以实现其“扼杀中国”的伟大计划,很快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邻国——印度。

那么,美国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呢?为什么印度不能复制中国的荣耀?

二战末期,美国为了提升自己的霸权,实施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所谓的马歇尔计划,当时正是美国向战后的欧洲提供了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加强了政治联系以对抗当时的苏联。

毕竟,在二战期间,大家还可以齐心协力对抗法西斯势力,但战争一结束,美国就立刻看不起了它的前盟友苏联。

毕竟,对于美国来说,它一定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资金美国确实有信心推行这种霸权主义。

只要美国的方案得以实现,那么美国就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同时也可以促进技术和经济垄断为了切断其他国家的上升道路,让世界经济被美国收割,整个世界变相成为美国的殖民地。

然而,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有实现,毕竟过去有苏联,后方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火花是无穷无尽的。

当时的苏联也堪称超级大国,拥有不逊色于美国的强大国力,两国对峙这就是所谓的冷战。

为了打败东方的这个巨人,美国想出了一个有毒的计划。

当时,欧洲饱受战争蹂躏,从昔日的世界中心沦陷,大量基础设施被战争摧毁,许多国家成为废墟。

因此,美国利用了这种危险他们一方面虚假地向欧洲提供急需的经济援助和各种物资,同时帮助欧洲战后重建,另一方面,他们故意在欧洲结成政治和军事联盟,以威慑邻国苏联。

毕竟,当时的苏联被划分为欧洲大陆,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将欧洲大陆的绝大多数国家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以各国的势头挑衅苏联。

我们都知道这个计划的后果很快,在美国的帮助下,许多欧洲国家迅速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过来再加上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欧洲大陆迅速发展成为苏联的一个主要问题。

苏联最终走向解体,美国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霸权。

很遗憾,中国已经崛起,登上世界舞台,我们来了。

依靠改革开放的东风和中国人的勤奋素质,中国迅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了脚跟这惹恼了这位远在美国的“熟人”。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中美关系历史,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从一开始就对中国怀有极大的敌意。

一个国土面积辽阔、人口最多的国家,“更可怕的”是,这个民族还有着不屈不挠的气质和有远见的领导人这一切,让美国从一开始就对中国的崛起深感恐惧。

它知道,曾经没有阻挡过这个东方国家的重生,那么它的霸权计划就必然无法实施。

好在中国有太多有志于远大理想的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的伟大领袖就很有远见,选择抗美援朝,大显军功,让社会各界不敢轻举打这场硬仗。

随后,开发两枚炸弹和一颗卫星更加困难在无数伟大科学家的帮助下,他成功引爆了原子弹,从此真正获得了与美国平等对话的力量。

因此,当美国终于解决了苏联这个大问题,突然发现苏联旁边又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时,也许美国人的脑袋真的会晕过去。

毕竟,当初的胜利就在眼前,但现在命运告诉他们,你必须再做一次,甚至这个新的对手也变得更加强大。

当然,从我们的立场来看,我们无意挑起与美国的一系列争端这不符合我们和平共处的发展原则。

但无奈的是,美国不愿意听从中国提出的双赢局面,执意搞自己的霸权主义,想成为世界的灯塔。

一旦美国得逞,将不可避免地使世界陷入新的危机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尽一切努力防止这一悲剧的发生。

自上世纪初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封锁从未停止过。

在政治上,他们严格地让自己的“小兄弟”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他们还要求许多先进技术不要传授给中国人,他们笑着认为这将阻止这个大国的崛起。

然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顽强、勤劳的民族。

如果你阻止我的技术,那么我会自己开发,如果你不让其他国家接触我,那么我会用我自己的想法和方法给这些邻国留下深刻印象。

要知道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中国所描述的也是一个和平共赢的未来不管怎么看,我们的想法都比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动人。

美国的很多“小弟子”都不是铁板一块的,毕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真的愿意屈从于别人。

当然,在困难的时候我会服从你,毕竟整个国家都要靠你度过战后的恢复期。

但一旦国家实力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自然,这些国家将不再是美国的“狗腿”。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许多欧洲国家的智慧,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一直是一把双刃剑从一开始,它就无法完全控制欧洲大陆的发展。

依靠合作共赢,我们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开展了深入合作,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互帮助,共建美好未来。

可以说美国最初的遏制中国政策破产了依靠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和平的追求,我们成功地突破了美国强加给我们的各种封锁。

因此,美国可以说是匆匆忙忙,他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他们曾经的杀手锏——马歇尔计划。

既然前苏联经不起这套组合拳,美国自然对这套方案的可行性深信不疑。

而这一次,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亚洲,寻找一个可行的物体很快,一个国家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印度。

当时,美国已经与亚洲许多国家进行了接触。

一开始,美国将目光投向了印度它们与中国地理位置相近,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

毕竟,当初中国依靠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从而在世界经济中崛起。

而且印度有很多和中国差不多的条件,甚至说得委婉一点,简直就是第二个中国!

美国人顿时欣喜若狂,他们认为只要像以前一样运作,那么大敌中国就不值一提了! 美国甚至提前开始幻想霸权梦。

可惜的是,这样的中国自古以来只有一个,这个奇迹难以复制。

首先,从国家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拥有完整的五千年文化,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铸就了一个民族的共同意识,民族凝聚力十足。

我们的邻国印度呢? 不幸的是,他们的语言仍然没有统一!

有些地区说英语,有些地区说印度的印地语,还有更多的地区坚持自己的方言。

一个想要穿越自己国家的印度人甚至可能需要掌握三到四种语言。

一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普及了普通话,一般的交流不再是障碍。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有很多方言,但我们仍然属于汉语的一大类,并且具有统一的内在逻辑。

印度的印地语和英语是两种从未能够融合的语言。

既然没有语言的统一,更不用说印度文化史的其余部分了,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国家有一天会超越中国吗?

除此之外,印度有自己的种姓制度,这种奴隶封建主义的残余一直在毒害印度社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燕、黄的后裔,单单一点是印度无法比拟的。

撇开这些意识形态差异不谈,印度在其他领域与中国存在巨大差距。

从一开始,中国人就是一个非常勤奋的民族,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希望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成功,这种出生伴随着艰苦奋斗而来,不是很多国家的原住民。

这就像富士康在印度建了一家工厂,最后没有回中国招工。

这些都是说明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勤劳民族之一。

一切都证明,即使有美国的支持,中国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折腾了一年,投入了不少钱,但美国也知道自己的计划又失败了他们没有放弃,他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越南,这可谓是急着去看医生。

而越南从一开始就对这件事情没有兴趣,他们把美国送来的糖衣都吃光了,却不在乎里面的炮弹,用越南人的话说,我对所有的经济项目都感兴趣,但是到了政治和军事上,他们就不能了,他们甚至想白白卖淫美国, 而这种“聪明”的骑墙,也让美国气馁。

由此可见,美国的方针从一开始就行不通,霸权主义随时都会受到世界的抵制。

相似文章

    汪文斌: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问 发言人办公室 消息,在月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路透社记者提问 穆迪评级周二对中国信用评级发出下调警告,并表示预计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中国如何减轻外国投资者的担忧,使他们能够放心地在中国投资?答 中国财政部对此已经作出回应,大家可以看看。我想强调的是,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印度很难成为下一个中国?

    印度难以成为下一个中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值得注意以下几点 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差异 虽然印度的人口已经超过中国,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平衡的人口结构使其发展潜力更大。然而,印度的人口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老龄化程度高 贫困率高 受教育程度低等,这些都制约了印度的长远发展。不同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 改革...

    下一个雷克萨斯在中国

    从曾经合资自有品牌的宝骏 启辰,到领克 威品牌,自主品牌走向高端之路从来都一帆风顺,自主品牌要想摆脱跨国品牌的阴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电动化时代,自主车企可以随意拿出一个品牌和车型,这是高端或豪华的定位,如此前所未有的飞跃意味着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品牌的沉淀。丰田的雷克萨斯无疑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从...

    斐方重申坚定不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本文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斐济代总理上米米加月日表示,斐济感谢中方的无私帮助和宝贵支持,坚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斐中相互尊重 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同日,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朝晖在斐济首都苏瓦总理府会见了斐济总理卡米加,签署了相关合作文件并会见了记者。上米卡米加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

    欧洲第一个唐人街的独特冒险,自称是中国的“海外省份”。

    欧洲第一个唐人街的独特冒险,自称是中国的 海外省份 在欧洲,有一个自称是中国 海外省份 的小城市,街道上挂着中文招牌,但没有人会说中文 对中餐充满热情,每周邀请中餐厨师上课你能想象中国有一年一度的节日,但没有一个中国人被邀请吗?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甚至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德国巴伐利亚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