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达。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大量生活服务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方便了大众的生活。 然而,此类平台及其相关账号的高浏览量、高关注度和不可替代性,也让一些人歪歪扭扭地想。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起“清明生活服务平台信息内容整改”专项行动,对聊天约会、网购等20类生活服务平台开展多轮排查,清理违法不良信息790多万条,处置账号170多万个, 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如果你是“老网友”,一定经历过以下尴尬的一幕:打开搜索引擎,只要输入人名和地名,就会弹出一些难看的联想词;正常浏览网页,却被**链接“发送”到海外赌场;还有那些隐藏在APP角落或评论区的小广告,不断地把你骗进......“刷一天赚大钱”。对于有一定“免疫力”的成年人来说,大多只是“脏眼睛脏手”,只要关掉再用就行了。 然而,网友们更害怕自己的孩子在上网时会感染这些“牛皮癣”,被低俗信息和赌博营销所纠缠,面临的风险不容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还集中处理了一批典型案例,涉及地图导航、电商平台、评论、城市生活、实用工具等领域,违规行为多见于搜索推荐环节。 这不难理解,毕竟生活服务平台一方面是与商家和消费者相连的,所以要承担起信息筛选过滤的责任,打造良好的内容生态。 然而,一些**平台不仅表面上缺乏维护和管理,甚至暗中搞付费分流,拿到最高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搜索引擎究竟应该为谁服务?平台在哪一边?如果平台依托市场支配地位,肆意“夹带”私货,操纵引流推机制,趁机牟利,何不“扒用户羊毛”?事实上,隐性成本被转嫁给了大多数用户。
整顿生活服务平台和账号是一个相关的环节和立体的过程,其中不仅有老生常谈的话题,还有很多新内容、新现象。 有网友反映,近两年来,在评论区和店铺信息中阅读的“网络俚语”较多,有人使用错别字、生僻词、空格、特殊符号等来规避审查。 这也促使特别行动深入发展,准确识别打击。 近年来,自天下乱象以来,刷水军的赞美、虚假的推搡、蹭蹭的低俗边缘,以及网络愤怒频频出现,再加上生活服务平台所蕴含的巨大消费力,为“肿瘤”输血吸氧。 清理一批违法账号和内容,督促引导**平台健全完善和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切断违法信息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布告栏、电线杆、共享单车表面的各种低俗广告,就像“牛皮癣”一样令人讨厌,往往成为卫生和清洁的焦点。 互联网不是违法场所,整顿涉及大众衣食住行的生活服务平台,其基本原理和逻辑是相似的。 改进举报、审查和惩戒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更广泛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