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加强和完善我国宏观经济预期管理,必须深刻把握预期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加强预期管理的现实意义,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预期管理:保持与政策体系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特别是新智库的作用, 并充分利用能力,加强预期成果的传播。
沈素素. 期望管理是通过政策干预和信息沟通,引导合理期望的形成,管理期望偏差的机制。 ** 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对中国宏观经济预期的管理。 **总书记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强调,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要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加大引导力度”、“加强市场心理分析”和“善于引导预期”。 当前,要加强对期望的管理,增强发展信心。
深刻把握期望管理的内涵。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将预期和不确定性引入经济学研究。 广义的预期是指未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行为者(包括投资者和消费者)在做出行动决策之前做出的经济变量。 一方面,期望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预期本身也是不确定的,甚至直接影响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由于未来和预期的双重不确定性,预期管理已成为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 期望管理的主体是决策层面,对象是投资者、消费者和其他经济行为者。 加强对期望的管理,必须妥善处理好“三关系”。
处理决策层与业务实体之间的关系,避免“信息不对称”。 商业主体在面临决策时,往往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预测和预测,并与公开信息进行对比,通过外部信息在与决策层面的连续博弈中形成期望。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实体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是经济本身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决策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带来的不确定性,做出的期望可能会偏离甚至偏离决策层的指导,从而大大降低了政策的质量和效率, 甚至失败。避免“信息不对称”,要求决策层面增强政策透明度,加强沟通,及时发布信息,避免经营主体通过猜测来判断政策意图,帮助经营主体快速准确地掌握政策意图和政策动向,从而做出有效的预期。
处理好期望管理与市场预期的关系,避免“刻板印象”。 商业实体在不断学习和交易的同时积累经验,从经验中获取知识,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对经济活动做出自己的判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定势”。 期望管理要超前于市场预期,用“微妙”的引导来提高业务实体的学习能力,减少行为偏差,提高业务实体的准确性。 尤其要让经营主体认识到,预期管理和市场预期是合作博弈,不是零和博弈; 期望管理不是政策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信息的双向冲“互联”,没有公共信息交流的支持,就不可能进行期望管理。
处理局部短期与全局长期的关系,避免“综合谬误”。 政策的“合成谬误”是指每一项政策都是正确的,从每个部门的角度来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当这些政策强行同时实施时,就可能导致与预期错误结果相反的结果。 比如绿色发展、共同富裕、防范风险、科技创新,每一项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政策措施,但当所有政策同时实施时,可能会出现相互排斥甚至矛盾的结果,导致一些长期整体政策的短期、零散、局部实施。 要避免“综合谬误”,就要科学、准确、高效地协调结构性政策与总体政策、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协同与平衡。
充分认识加强期望管理的现实意义。
从2021年开始,**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三年提到期望问题。 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振发展信心,提高社会预期”,并首次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理论”。 因此,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加强期望管理的现实意义。
首先,预期管理在中国宏观调控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预期管理主要集中在货币领域,比如央行利用政策工具直接引导公众预期,结果可能会改变短期预期,但无法改变公众长期预期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期望管理逐渐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对传统预期管理工具的使用受到限制,这进一步推动了现代预期管理工具的使用及其理论发展。 现代期望管理可以高度概括为:通过信息、政策、信念和交流来管理和协调期望,注重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行性,注重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提高公共信息的完整性,消除期望的粘性和突兀性。 与西方国家主要关注货币政策领域进行预期管理的做法不同,中国的预期管理涵盖的领域范围更广,强调信息、政策、信念和交流。 2008年以来,大量关于国际金融危机预期传导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跨市场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加强预期管理,处理内外平衡,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有助于减弱危机的传导效应。
二是与当前中国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密不可分。 **总书记一再指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复苏不充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正在上升”。 全球经济进入周期性下行阶段,随着刺激措施逐步用尽,经济结构失衡、经济秩序失灵、发展动能失调等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 特别是全球化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更加严重,各种危机交织在一起,全球发展的基础、韧性和经济治理环境被大大削弱。 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从经济长期快速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从人口红利国加速进入人口负增长老龄化社会,从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产业逐步转化为科技创新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经济基本面发生根本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不高、风险隐患仍多、国内流通受阻”。 在这种情况下,叠加在“信息不对称”上的“惯性思维”使得商业实体无法快速适应和接受新的变化,更不用说快速改变原有的经济行为模式了,发展信心受到很大影响,暂时的预期混乱甚至不乐观是正常的。 根据时间和形势,建议通过经济宣传引导,加强预期管理,增强政策透明度,加强与市场的互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提振发展信心,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撑。
从三个方面加强期望管理。
当前,加强预期管理,要着力三个方面,提振发展信心。
期望管理和政策系统以相同的频率产生共鸣。 首先,预期管理要准确预测经济走势,形成合理的预期,减少预期偏差、不良预期或超预期。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反弹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二是出台宏观政策,有效应对“困难挑战”,以稳政策稳预期。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强,提质增效”和“稳健、适度、精准、有效”都是有力的举措。 三是配合宏观政策,要突出重点,把握重点。 比如,货币政策要引导资金流向高端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促进重点产业升级; 财政政策要切实加快实施财税优惠政策;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着力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针对新政策、新措施,要在第一时间以多种方式进行解读和说明,对“第一米”做全文; 对于市场热点问题,相关部门也要及时明确立场,积极稳定市场预期,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打好“最后一米”,力争相关政策触手可及。 最后,预期管理应努力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保持一致。 加强政策协调,加强政策协调联动,放大组合效应,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打破政策的“合成谬误”,加强政策支持的长度和力度,体现宏观政策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凝聚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特别是新型智库的作用,提高预期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升现代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在国际市场上,往往由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能够主导资本市场的走势。 由此可见,研究机构特别是智库在提高期望管理有效性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期望形成后,要积极利用研究机构特别是智库,进一步引导期望的强化和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入参与外交活动,积极发声中国声音,积极引导国际社会,以新思想与世界接轨,传递可靠权威信息,向外界讲述中国故事,有效提升中国话语权。 因此,鼓励和支持研究机构特别是新智库在第一代领导下参与期望管理,与研究机构培养良好的互动环境,充分发挥其在期望管理中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期望管理新格局。
善用**,加强预期成果的传播能力。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率。 要增强预期成果的传播能力,就要用好预期成果,通过开发和运用各种预期管理和指导工具,让主流更加广泛和及时,加强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的沟通和广泛合作,使其更容易形成在世界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成果; 新**针对特定人群,具有独特的传播方式,更适合热点问题、重大事件、新事物的交流、解读和延伸,其发酵效果不容小觑。
(作者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管理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