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伊始,深陷高等教育短板多年的浙江迎来了重磅坠落
2月18日,在浙江举办的2024年“千万亿”重大专项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双浦校区项目(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杭州高等院校”)在被誉为杭州龙年“第一铲”的杭州分院“C位”, 而且信号意义非凡。
不久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迎来了......从杭州移来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研究生
这几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中一直存在短板:一是除浙江大学外,高水平高校存在明显断层线,二是南方地区台州、丽水、衢州等地存在诸多“缺口”,成为当地政府努力攻克的瓶颈。
去年春节第一次会议上,浙江提出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吹响了高校强省的号角,明确要积极探索“一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模式。 今年的“新年一会”,浙江聚焦人才强省建设,弥补高等教育短板的决心跃然纸上。
浙江作为全国经济第四大省,如何才能真正走出“高等教育萧条”?
在多个点上绽放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地方都在规划建设新的大学,长三角最近也在移动。
近日,上海市教委2024年工作重点揭晓,推进“上海中德科技大学(暂定名)”和“上海中英艺术大学(暂定名)”建设。 前者将提供一大批高层次的交叉学科人才,以满足中德两国行业的需求,后者旨在支持上海打造设计、时尚、品牌的国际之都。
此外,江苏省教育厅此前宣布拟设立江苏职业学院和连云港师范学院,无锡也宣布将建设无锡太湖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等高校; 在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江淮大学新校区)将迎来首批新生......今年9月
浙江的表现似乎更为迅猛,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势头。
去年11月,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拟建本科院校协议的公告,浙江科技大学、嘉兴大学、蚌埠医学院、合肥学院同步升格为高校,全省高校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着眼于2024年,杭州将成为UCAS杭州高中双浦校区项目的“龙年第一铲”; 金华第一所公立本科院校金华工学院将于今年建成开学,浙江动漫职业学院也在加快建设; 在绍兴,杭州电气绍兴园区迎来关键进展; 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定名)建设正在加快,中德合作大学和香港大学(宁波)也在争先恐后地落地。
不难发现,这些新兴高校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贴近当地新兴热点产业,培养急需的创新人才和产业应用人才。
以杭州“龙年第一铲”为例,自2019年落地杭州以来,UCAS杭州高中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北京最大的二级学院,引进物理光电、生命健康、药学等8所学院,紧紧围绕杭州产业发展需求孵化企业40余家。 随着UCAS杭州高中双浦校区的建设,有望进一步带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杭州发展注入科技创新活力。
另一个例子是杭州电气绍兴校区,作为浙江省首所名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学院,无疑在绍兴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将重点打造浙江最具领先性和标杆性的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
在新一流学校建设的浪潮中,浙江尤为活跃,全省各城市也在紧锣密鼓地寻找“突破”机会。
薄弱环节
从经济量看,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8万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四。 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实力不匹配
数据显示,浙江共有普通高校109所,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11位。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和江苏都有10所下属大学,安徽有2所,浙江只有1所。
说到“双一流”高校,浙江只有3所高校,排名全国第12位,与上海、江苏等156所高校的水平相去甚远。 更让浙江感到“刺痛”的是,曾经也是“高等教育萧条”的广东迎头赶上,8所高校成功跻身“双一流”。 当地**忍不住问:浙江离“双一流”强省还有多远?
不仅如此,在学科方面,浙江有23个“双一流”学科,其中浙江大学有21个,省级高校中只有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大学各占1个,其中宁波大学唯一的一流学科被出示了“黄牌”。 这也直观地反映出浙江高等教育格局存在缺陷。 正如当地教育界人士所说,浙大仅靠一艘“航母”,无法形成集群战斗力。
不仅是“双一流”的建设,这种分配的不平衡也体现在浙江高等教育的布局上。 目前,浙江省有60所本科院校,其中杭州29所,宁波、温州、嘉兴、绍兴、金华分别有9所、6所、4所、4所、3所,而南方地区台州、丽水、衢州只有1所。
如果说高校结构失衡是浙江建设“双一流”强省的突出制约因素,那么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就是浙江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须克服的薄弱环节。
这两个“失衡”,也是浙江持续多年的“心脏病”。 2017年,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考察上海、江苏、安徽后指出,全省高等教育存在三不匹配
高等教育与浙江在全国的地位不匹配,不符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浙江人民在家门口就读好大学的愿望。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院长金学军指出,与广东省高等教育投入和建设效益相比,浙江省教育投资规模、占比和增速较小,存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方式滞后等问题,高校数量少, 以及不合理的纪律分配。
他认为,要借鉴广东高等教育建设的经验,加大对省级高校的投入,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增加高校数量,合理规划学科布局。 比如,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院校或独立学院,通过吸收、重组、改建等方式,转为本科学校; 建设一批校企联办高校,推进高企协同育人。
通过路径
去年以来,浙江吹响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号角。
去年初,浙江“新年一会”提出抢占“双一流196工程”等新赛道; 去年8月,召开高等教育强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会议,出台了《关于推进高水平高校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非凡的努力支持和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中,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积极探索一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模式”是重要突破口。
2024年浙江省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湖大学建设高水平新型大学,支持省级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
来自全省各地的热情也逐渐涌现。 例如,去年10月,《温州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
到2027年,力争2所高校入选浙江省“双一流196工程”高校,2所高校入选国家下一轮“双高规划”建设单位,实现全国“双一流”高校和职业本科院校的突破, 而高校毕业生留任率将达到43%以上,温州作为浙江省三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的地位将更加稳定。
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相较于广州与港澳合作的优势,在外界看来,浙江应加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一方面要依靠杭州高水平大学向其他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要依靠当地的社会资本和创业情怀,打造一所小而精的新型大学。
例如,浙江省命名并扶持筹建的宁波东方工业大学(暂定名)是一所由社会力量组织、国家支持、省市共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根据规划,该校充分兼顾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的产业结构特点,将重点放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能源上。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浙江作为东部经济大省,在高质量发展的大形势下,要“真正走在前面”,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创新资源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缺一不可。
就在昨天,浙江省委书记易连红到浙江省教育厅调研,强调要强化教育质量是核心竞争力、人才增量是发展新红利、科技变数是变革新轨道的观念。
换言之,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正在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赋能点。 随着“棋子”一个接一个落下,浙江高等教育能否成功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