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这是一个预先公布的“乡村之夜”。 三人农民工团决定在家乡为村民举办派对,没想到得到了全村的支持。 舞台不大,只是当地一所学校的篮球场; 奖品有点“土”,是家家户户最常见的熏鱼培根; 至于主角,他们是厨师、水管工、司机等,但在那一刻,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村民这两天,在湖南湘西的枷村,这个特别的“乡村之夜”备受关注。
事实上,不仅湘西苗村,河北承德龙华县和浙江温州市的多个村,热闹的“乡村晚会”也在上演或即将上演。 村民们自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是组织者,又是后勤人员,又是亲朋好友,在自己都熟悉的土地上载歌载舞,仿佛要释放心中积攒了整整一年的情感。 其中,有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有对逝者的思念与祝福,也有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不需要炫酷的舞台,不需要高端的服装,甚至不追求万无一失的完美效果,原汁原味足以打动万千人。 当然,“原创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演员说着家乡方言的纯正味道,演绎着地方戏曲,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是他们群体真实而生动的生活经历。 在欢声笑语中,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乡村文化,重新定义了新时代农村和村民的形象。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但在流行文化时代,乡村始终以“他者”的身份出现,要么模糊不清,要么被赋予了太多田园诗般的浪漫想象,要么直接塞进了奇特而陈旧的叙事框架中。 可悲的是,无论哪种方式,它都不是一个真正的村庄。 因此,可想而知,当一个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演绎村民时,演绎出自己对乡村生活的认知和理解,毫不掩饰内心的爱与骄傲,是多么震撼人心,多么富有感染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派对,更是他们家乡的浪漫宣言,是他们发现和展示自我价值的珍贵舞台,是他们希望美好乡村生活的载体。 也许他们没有用那些夸张的词语来解释是什么驱使他们的“乡村之夜”,但毫无疑问,他们有一种强烈而繁荣的文化意识和自信。
作为新年的习俗,“乡村之夜”正在成为村民的集体仪式。 或许平日里他们分散在各处,做着不同的工作,但在“乡村晚会”对应的时空里,每一个“我”都融入了“我们”,那种想在空气中拥抱的亲近感,不正是社区力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吗? 而这种凝聚力,不仅对地方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作为一种象征,也给银幕外的人们带来了持久的情感和灵感。
文化就是生活。 对于村庄来说,这些文化积累已经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中。 在中国广袤的荒野中,成千上万的村庄是多样化的,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也是如此。 因此,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投入,坚持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摒弃速成速利思维的惯性,必将激发热气腾腾的乡村文化创作的积极性和活力。 期待更多充满地方风情、独特“锅气”的乡村文化新现象在我们的领域涌现,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