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席卷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数字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 新的技术革命引发了关于学校教育角色的问题: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技术变革?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O)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PISA汇集了来自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21,629所学校的613744学生数据,详细记录了数字技术繁荣后年轻一代的学习和生活变化。 数据显示,数字技术能否赋能学生学习,并不取决于最好的数字设备、最好的教育软件或最先进的数字教科书。 学生是否具备主动使用数字技术的自主性,是否具备利用新技术解决问题、被应用驱动的能力,是否具备规避技术风险的能力,是数字技术赋能成功的重要支撑。 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正确审视数字技术在年轻人中的应用和影响。
当数字设备每天使用频率超过1小时时,学生的学术素养呈现下降趋势。
PISA的证据表明,仅靠数字技术的可及性和质量并不能保证更好的学习质量。 数字技术赋能学生学习的能力取决于正确使用数字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然而,无论是用于社交娱乐还是学术学习,当数字设备使用频率超过每天1小时的阈值时,学生的学术素养呈现下降趋势。 究其原因,过度使用数字设备会导致信息过载、注意力不集中、运动睡眠时间排挤等问题,进而损害学生的长期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尽管年轻一代在课堂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接触和使用数字设备,但数字技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喜忧参半,凸显了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使用与学生学习表现之间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上述研究结果要求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洞察数字技术赋能学生学习的具体路径,培养学生与智能时代相契合的数字素养,促进年轻一代不断学习和适应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让他们充分享受数字世界的潜在红利。 同时专注于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免受数字技术的潜在负面影响。
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制定和积极实施数字技术使用规则。
PISA调查显示,年轻一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早地访问和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数字设备,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行获取和使用它们。 为了防止数字技术的误用和误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上课,并设置过滤器,阻止儿童和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社交网络。 当禁止在校园内携带手机上课时,学生在课堂上因使用手机而分心的问题得到了显着改善。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没有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禁止使用手机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教师很难观察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数字设备的实际情况——即使这些数字设备被用作课程的一部分。
PISA数据进一步表明,当学生与教师合作制定在课堂上使用数字设备的制度规范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方面的素养会提高。 可以看出,有效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共同制定和执行数字技术使用规则。
让孩子主动融入数字浪潮。
PISA2022数据显示,当学生被动地参与以数字工具为主导的学科教学活动时,会对他们的数学、阅读素养和整个科学素养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当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自主学习并积极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时,他们的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就会更高。 即使考虑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上述结论仍然稳健。
由此可见,如果学习者从头到尾都在等待他人的“赋能”,缺乏人类特有的自主意识,最终会失去自主性,在浩瀚的数字世界中漂泊。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世界的有效学习不仅仅是为孩子提供跨越时空障碍的“无国界”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技术进行适应性学习,获得教师和教科书无法实时提供的新知识和技能,从而主动融入数字浪潮。
为了实现赋能学生学习的根本目标,数字技术不仅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自适应学习的自主性,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与数字世界相适应的一流学习。
PISA调查数据显示,当教师鼓励和支持学生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时,学生会独立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然而,当学生单独使用数字设备时,他们往往会面临分心和缺乏自制力等问题,而教师和学生一起使用数字设备更有效。 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从接受式学习向一流学习的“路径转变”,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具备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以激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技能,增强基于虚拟数字技术的现实学习;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紧密结合年轻人的特点,提供符合个人需求的适应性教学,推动每个学生成为数字世界的探索者,从而打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自主学习的智能教育生态圈。
作者: 陈春金、志廷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