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是神经神经内科和外科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通常是由多种病理原因引起的颅内容物总容积增加,颅腔容积较窄,颅内压升高超过其代偿范围,进而引起一系列急性或慢性生理紊乱和病理变化。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急性颅内压增高会引起脑组织移位和脑疝死亡。
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有五种:颅内占腔病变挤占颅内空间、脑组织体积增加、脑脊液循环和吸收受损导致脑积水、脑灌注过度或静脉回流受阻,以及先天性畸形导致颅内容量小。
疾病**元素。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肿瘤、血肿、脓肿、囊肿、肉芽肿等,不仅能在颅腔内占据一定体积,还会压迫和阻断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吸收,导致颅内压升高。 颅内压增高是很常见的**。
颅内传染病。
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引起的脑炎和脑寄生虫病可直接损害脑细胞和脑血管,引起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增加脑组织体积,导致颅内压升高,还能刺激脉络丛分泌更多的脑脊液,从而可压迫脑脊液循环通路, 阻断脑脊液的吸收,引起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并引起颅内压增高。
头部受伤。 脑挫伤、颅内血肿、广泛凹陷性颅骨骨折、颅脑枪械损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引起脑组织破坏、脑细胞水肿、颅骨内容物体积增加; 颅内血肿可直接引起占位效应,大面积凹陷性骨折可减小颅腔体积,两者都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升高是颅脑外伤患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
脑血管疾病。
常见疾病有脑梗塞、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等,均可引起颅内压升高。 颅内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狭窄或闭塞可导致脑静脉回流受损,还可增加颅内压。
大脑缺氧。 心脏骤停、肺栓塞、呼吸阻塞、窒息、一氧化碳中毒、溺水、电击伤,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肺脑病、癫痫持续状态、严重贫血等,可引起脑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
中毒。 自身毒性,如尿毒症和肝性脑病,可引起脑水肿,促进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并可破坏脑血管的自我调节作用,导致颅内压高。
内分泌功能障碍。
年轻女性、肥胖患者,尤其是月经失调和妊娠期,易发生良性颅内压增高,这可能与雌激素过多和肾上腺激素分泌低引起的脑水肿有关。 肥胖的人可能具有相对较低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量,因为一些类固醇溶解在脂肪组织中并且不起作用。
先天性异常。
例如,导水管发育畸形、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疝可引起脑脊液回流受阻,导致继发性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 狭窄由于颅腔小而限制了大脑的正常发育,也经常导致颅内压升高。
药理因素。 某些药物中毒,如四环素、维生素A过量等。
环境因素。 铅、锡、砷等中毒,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02.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诊断和鉴别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包括血液、尿液、粪便常规、血液生化、电解质、血糖、痰液脱落细胞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和其他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颅内压增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临床诊断颅内压增高的必要检查项目。
颅骨 X 线平片。
在慢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中,可发现 sussella 和前后床突受损或吸收; 颅骨弥漫性变薄; 回压痕增加和加深,儿童还可能看到头围增大、骨缝合线较宽和囟门未闭。
脑部 CT 扫描。
如果患者客观体征为颅内压增高或神经系统检查结果为阳性,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压增高,则应进行头部 CT 扫描。 脑部CT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颅内病变的位置和性质,以及脑中线的结构、脑室的大小和脑沟回的宽度,对原发性疾病的诊断和颅内压升高的判断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如果临床高度怀疑动脉或静脉脑血管疾病,可以进行 CTA 和 CTV 检查。
颅骨 MRI。
MRI可以为颅内病变提供更多的临床信息,对于脑部CT扫描不能确定疾病性质的患者、儿童、孕妇等,应选择MRI。 对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患者,可以进行MRI和MRV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TCD检查可以检测颅内脑血流速度和频谱,以确定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腰椎穿刺和颅内压监测。
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测压法是颅内压增高最常用的诊断性检查。
颅内压监测对于严重的颅内病变,如严重的颅脑损伤和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是必要的。
脑脊液检查。
在慢性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中,脑脊液 (CSF) 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通常正常。 脑脊液(CSF)的实验室检查主要与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有关。
对于本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主动降低颅内压,抵抗脑水肿。
一般**。 留院观察,呕吐频者应暂时禁食,预防吸入性肺炎;
应给予过量的液体,这会导致颅内压升高,而液体不足会导致血液浓缩; 泻药可用于疏通粪便,但不能强迫患者排便,不宜进行高位灌肠,以免颅内压突然升高;
对于昏迷患者和痰液分泌困难的患者,应考虑气管切开术,以防止因呼吸不畅导致颅内压升高。
颅内压增高症首先针对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对于颅内肿瘤或颅内血肿等占位性病变,应进行手术**;
脑脊液分流术可用于脑积水患者;
用于颅内感染或寄生虫病的抗感染或抗寄生虫药**。
药物**。 降低颅内压的药物主要包括增加血浆渗透压和利尿剂的药物,以及减少体内细胞水量以降低颅内压的药物。
甘露醇是一种高渗药物,对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
甘油果糖注射液;
呋塞米是一种袢利尿剂,常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白蛋白或血浆等大分子胶体可提高血胶体的渗透压,减轻细胞水肿;
甘油生理盐水、氢氯噻嗪和氨苯蝶啶适用于颅内压较轻的患者;
激素类药物,可减轻某些**引起的脑水肿,可根据病情选择性使用;
巴比妥类**:大剂量异氨巴比妥钠或硫喷妥钠注射液可降低脑代谢,减少脑血流量,减少耗氧量,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性,从而降低颅内压。 在给药期间,建议监测血药浓度,脑血流量和脑代谢;
头痛患者可给予镇痛药,但禁忌使用吗啡、哌替啶等可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惊厥性癫痫发作可给予抗癫痫药物**。
其他**。 当药物无效时,可通过心室引流,利用脑脊液(CSF)的释放来降低颅内压,脑脊液的释放仍是一种有一定限度的代偿;
低温**,通过全身低温,将人体核心温度控制在32-35度,降低脑组织细胞代谢率,减少耗氧量控制脑水肿,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手术减压,对于上述**后仍无法控制颅内压的弥漫性脑组织水肿,可进行减压减压手术;
过度通气,当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下降 1 mmHg 时,脑血流量减少 2%,导致颅内压相应降低。
秋冬签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