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真诚爱人才,精心培育人才,潜心吸引人才,慎用人才,求才求优,不拘一格,把各界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 总书记用“渴求人才”二字,深刻表达了党和国家向全世界汇聚人才的迫切需要和坚定决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培养、引进和利用好海外人才,创新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开辟国际人才供给和人力资源储备新路子。 抓住国际竞争和创新发展的机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时代的海外人才要始终牢记“国家需要什么,我就要什么”的信念。 留学生作为世界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群体,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以报效祖国、报民为己任,始终与党同向同行, 充分发挥中外融合的独特优势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引领高技术学科发展的比较优势,敢于担当、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勇往直前。我们将用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要培养具有全球治理能力的创新型海外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建议,发布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实践平台, 并贡献了中国智慧。以***同志为核心,我们高度重视提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之一。 **总书记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精通外语、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因此,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建设,推动留学服务高质量发展,培养具有全球治理能力的创新型海外人才。
新时代的跨文化能力必将成为留学生的基本能力。 对于留学生来说,初到国外时,由于语言表达、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引起误解和冲突。 因此,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直接决定学生的留学生涯能否顺利进行。 首先,学生要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理性面对,控制负面情绪,在跨文化适应中不断增进理解,消除误解,摒弃偏见,最终实现有效的沟通。 其次,接纳文化差异是一个理解、包容、包容的过程,保持互惠交流,增强文化自信,维护中国文化认同,讲好中国故事。 最后,通过积极结交国外年轻一代,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还能增加应对跨文化适应挑战的信心,积极参与当地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胜任力。
着力打造国际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 出国留学不是培养国际人才的唯一途径,但海外人才的价值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以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出国留学将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人才的主要渠道,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其他途径,坚持“走出去”和“引进”相结合, 不断推进高层次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探索中国国情的中国留学生教育新模式。 2020年5月,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主席指出,“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来华学习,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告诉世界你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因此,中国的大学为在中国的国际学生提供关于中国国情的必修课。 要积极探索更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新模式,如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少数民族研究活动等,培养知识渊博、亲华的新型国际化人才。
二是探索办学合作的多种形式。 加强办学合作和师生流动互学互鉴,共同打造国际化教学联盟。 根据相关政策,引进海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供给的多元化,满足学习者在中国获得优质国际教育的需求。 首先,要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互认,促进国内外高校资源流动和整合,扩大留学生交流规模,引导双向平衡流动。 二是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和认证体系,保持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我国与海外高等教育合作的质量。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青年国际化理解教育,共同推动留学交流的发展,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新飞跃。
第三,加强中外数字合作与交流。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开拓全球市场,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将对推动数字化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ICT设备和数字应用在欧盟的广泛使用表明,欧盟在教师技能、学习者技能、内容、课程、评估和国家法律框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动。 中国应深入参与中欧数字化转型合作,深化中欧数字伙伴关系,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教育数字化转型事关国家未来竞争力,需要深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适合不同地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举措。 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动多方参与,提升数字教育质量,创新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系统设计具体行动路径,加大财政和环境支持力度,持续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促进全球在数字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四是加强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 近年来,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带来一系列新行业、新模式的颠覆性变革,不断超越人们的想象,这些新兴技术也给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国际化人才:引进外籍教师,设立海外孔子学院,加强语文教学,打好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 鼓励高校和教育机构优先开展生物、食品安全、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重要领域合作,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联合培养,带动新兴学科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 引导现有高校间合作交流向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合作延伸,高质量发展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双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作者:刘岩单位为云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