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是,大学毕业生因为当前的就业压力而选择“返炉”,甚至认为这是浪费资源。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线工作者,笔者认为,这种偏见需要及时打破。
过去,由于“苦政者,苦治民者”的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职业教育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甚至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失败者的教育, 而职业学校没有前途,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就算选择上职业学校,也往往是无奈的举动。
然而,现实已经改变。 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长21万人,就业形势严峻。 但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障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22年我国技术人才仅占总就业人口的26%,高技能人才将占技术人才的28%。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短缺就将达到近3000万。
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回国”职院校重拾职业技能不再是无奈之举,而是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主动选择。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转变了职业教育观念,他们不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不再认为读职院校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是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就业,不仅需要学历的“垫脚石”,还需要技术的“钻石”。 高等教育提供广泛的知识和学术背景,培养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而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兼具扎实技能和更高学历的人才将具有优势。 可以预见,这些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主动求变,必将抓住更多的发展机遇。 它们是职业教育吸引力日益增强的证明,也是突破公众对职业教育偏见的起点。 随着他们的模范作用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可能会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当人们看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时,围绕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就会慢慢消散。
为进一步树立全社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等重要”的共识,形成尊重技术的良好氛围,全面打通人才供需侧通道,职业学校应首先加快产教融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的人才需求, 优化学校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和培训模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行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打破“老路”,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培训方法和教育机制,形成产学合作的新型校办体制。 同时,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学校管理、专业特色、教学质量、德育等方面下功夫,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而努力,从而赢得学生的声誉和社会的赞誉,办好职业学校的品牌和特色, 体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
高校毕业生“回归”职校,让我们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大力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打破单一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每个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使职业教育成为更多学生的首选。
作者单位为安徽省临泉县万北经济技术学校)。
《中国教师日报》2024年1月31日第14版
作者: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