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回归”职业学校。 根据笔者观察,部分原因是“本科+技能证书”成为很多企业招聘的强制性要求。 当技能证书成为高质量就业的垫脚石时,高校毕业生积极去职业学校学习相关技能是顺理成章的。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将“回归”职业院校。 学生结构和水平的变化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职业学校能不能“抓到”这些高学历人才,他们又如何在职业学校学到实物? 笔者认为,职业学校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要高度适应社会需要。 这种匹配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上体现得更多。 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领域、新业态、新职业、新产业不断涌现,许多企业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应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不仅要为现有行业企业设置专业,更要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做好新产业、新职业的研究判断,使专业设置、更新与未来发展相匹配。
校企合作应该是“真实的”。 如果只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学校培训室里最好的培训,学生就学不到实物,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把课堂搬到生产线上,让学生看到真实的设备,真实的技术,真实的技术,真实的技术, 并在真实的行业和企业中发现自己要面对的真正问题,从而实践真正的技能。要让校企合作“真正实实在在”,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减税减免等措施为企业提供实质性支持,企业也要主动承担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学校也要积极创造合作机会, 发展伙伴关系,拓宽合作路径。
培养真正的“双师教师”。 什么是“双教师”? 许多职业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只在“证书”的基础上承认“双师教师”,认为“双证”等同于“双师”。 其实,“双证”只是“双师”的必要条件,真正的“双师”必须实现“岗位证竞赛课程”的融合发展。 其中,“岗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弱的。 要把“岗位”融入“课堂”,将产业链上真实的岗位任务融入技能教学,将工作中的专业素质要求融入课堂,将教学中的生产性培训相结合,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的深度融合。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当地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让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让企业的技术骨干进入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高质量的专业教学。
实行教学“私有化”。 由于高校毕业生与职业院校学生在发展目标、学习需求、能力、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照搬现有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他们“回炉”的需求。 因此,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加大课程研发力度,装备教师,建立“民办定制”课程,以严格优质的教学和管理,为他们提供符合个人需求的课程,使他们真正学习,成为符合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让高学历的“返校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成为钢铁”,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从而促进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希望职业教育工作者做好准备,抓住机遇,把职业院校这个“大熔炉”做得更热,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术理论研究系)。
《中国教师日报》2024年1月31日第14版
作者: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