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苹果终于有了“顿悟”,做出了让科技界和汽车行业惊掉下巴的举动。
2月28日,外媒报道称,苹果已决定放弃造车计划,让部分参与该项目的员工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
马斯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自己复杂的感情揉捏成一套“敬礼+抽烟”的表情组合。 雷军、李翔、何小鹏、周弘毅也表态,有的表示震惊和惊讶,有的分析原因,但当事人自己自始至终保持沉默。
在褒贬不一的讨论中,苹果放弃造车是出乎意料的,而且似乎是合理的。
造车计划一大早就开始,追得很晚,再加上科技、**链等客观现实因素,以及苹果一直在动摇的“颠覆性”品牌形象,就算不惜性价比,拿出一款既符合自身调性又符合消费者期望的车圈“iPhone”,也是不现实且性价比高的。
说到造车,如果做不到第一,就不做,这很苹果。 但苹果这次的决定却引起了轩然,不仅是因为造车的悬崖峭壁和及时止损,还因为放弃造车,拥抱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的另一面。
正如李翔所说,汽车电动化是前半部分,人工智能是最后阶段。 周弘毅一针见血:如果苹果忙于制造智能汽车,忽视人工智能,苹果的根基就会动摇。
苹果的根是什么? 至少就目前而言,它仍然是一款手机。
归根结底,大模型的“体积”是应用的爆炸,应用意味着必须有载体,手机、电脑、戒指都是被选中的对象。 但其中,被赋予最大想象力的却是手机,而苹果恰恰是手机市场最大的霸主。
占据航母的先天优势,再加上AI最强的辅助,以苹果的能力,不担心创造新的爆发模型和新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苹果也试图将重心从硬件转移到软件服务,所以“终端+AI”并不是“1+1)2”的尝试。
朋友和商家们已经亲自赴场打仗,苹果“iPhone上的生成式AI”的进展还在外界。
而Microsoft和英伟达,一个是因为与openAI的关联,市值一度超越了苹果,另一个是因为拥抱人工智能,市值无限接近苹果,如果苹果继续如此“神秘”“内敛”,那还真有点痴迷。
虽然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成熟,也没有人能准确说出AI何时以及如何颠覆世界,但已经形成了共识:今天的AI就像过去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尤其是在面对风时。 苹果可能无法在漫长的周期内再造出一个“特斯拉”,所以即使是数十亿美元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