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好产品下架了”、“作为年金领头羊,内部收益率已经达到4%,但未来两天就要下架了”类似的营销文案充斥着保险销售人员的朋友圈。
乘着利率下行趋势,储蓄保险再次迎来销售旺季。 2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近期关于储蓄保险的“炒作停售”再度抬头,相关产品将下架的消息刷遍了朋友圈。 产品真的要下架还是什么都没有?对于消费者来说,你现在想买吗?
炒菜停止了“再次出现。
近日,最好的一梯队储蓄险将整体下架“”王牌增大终身寿险,保证+分红,预计将于2月29日下架......连日来,保险产品“下架”“下架”的营销文案在朋友圈被刷了一遍。
2023年以来,以增加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储蓄保险产品凭借其收入、强制性储蓄等优势,在利率下行周期中持续升温。
储蓄保险火爆,“投机止售”行为也呈上升趋势。 一位保险经纪人与《北京商报》记者分享的一份**显示,市场上数十种储蓄保险产品将在2月底面临停牌,其中就包括一些“网红”产品。
停产产品的真伪是什么?北京商报记者随机给**上部分产品打的保险公司客服电话,发现**上的产品暂停信息半真半假。 比如中一人寿的“终身中一终身寿险(分红)”将于2月29日下架,但保险公司客服人员表示,只是为了调整下架代理渠道,客户想投保可以直接联系保险公司。 此外,记者向保险公司客服人员证实,又一款“网红”产品“增多5号增全人寿保险”下架的消息。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相关保险公司大多没有关于保险产品“停售”的官方明确通知,“投停停售”的主体多为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 此外,在宣传过程中,销售人员往往将储蓄保险产品与理财产品进行比较,片面比较回报,忽视了其保障功能。
是否“上车”
为什么最近出现了“投机和停工”的死灰复燃?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保险产品下架新品屡见不鲜,此外,近半年来,监管也引导保险公司遵循“报银一体化”,降低债务成本。 在产品下架调整之前,保险销售人员希望通过“投机止售”来完成当前的销售任务。
近期,多家大型国有银行和多家股份制银行再次下调存款利率,客观上增加了部分储蓄保险产品的吸引力。 面对部分产品下架或停售,在市场利率下降的背景下,消费者是否应该赶紧“上车”投保?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正确产品。 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是因为满足了他们对保险保障或财富管理的需求。 停产产品可能是目前最合适的产品,也可能没有必要。 消费者应全面评估其现有的保障方案、家庭现金流和财务规划决策。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韩也表示,对于保险消费者来说,判断是否购买储蓄保险产品的标准应包括产品的保障内容、预期回报、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服务质量。 您不应该仅仅因为产品即将停产而盲目购买。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所谓的“投机停售”,仔细分析停售的真正原因,比较不同的产品,选择符合自己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保险产品。
反复禁止。 事实上,“投机止售”的本质是利用信息的不透明性,让消费者在紧张的情况下有购买的冲动。
“投机和暂停销售”是监管机构明确禁止的行为。 《人寿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决定在部分地区停止使用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不得以不再使用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为由进行广告宣传和销售。 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也明确要求,在保险公司发布保险产品停止销售或调整的公告之前,保险销售人员不得向他人公告某一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调整**。
此前,部分保险机构及相关负责人也因“投机、停售”被处以罚款。 某领先人寿保险公司的营销服务部负责人因虚假发布产品停产信息被罚款。 甚至,早在2017年,原中国保监会就《消费者关于投机和暂停投放“退货型健康保险”的提醒事项》发布,严格禁止此类保险产品的“投机”。
尽管监管机构一直对“投机停牌”保持高压态势,但相关问题仍屡屡被禁止。 宋占军指出,“投机、停售”行为一般在保险人个人层面,在个人社交网络层面宣传违规行为,监管部门难以触及。 对于这种反复禁止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保险公司的主要责任没有到位履行。 未来,要从监管层面,探索舆论或社会**监管技术,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江说,一再禁止“投机止售”的原因包括销售人员对业绩和佣金的追求、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对高利润的渴望。 为防止销售人员违规,保险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性和遵纪守法意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消费者教育提高公众对保险产品的认知和风险意识。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有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加强产品宣传和信息披露,减少市场投机和误导行为的发生。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