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步:确定包装生产到家庭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也是农村最先取得突破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这是逐步实施的,也是属于我国农民的一大创造。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农民家庭为基本单位,将土地承包给村或集团进行农业生产的责任制。 这种形式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且非常灵活。
事实上,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些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保户生产”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遗憾的是“寿命”很短,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戛然而止。
1958年,人民公社出现后,逐渐成为主流,这种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形式,彻底剥夺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果,农业产量不仅没有增长,而且逐年下降。 如此之多,以至于到 1978 年,该国仍有超过 1 亿人没有足够的食物。 许多农民急于改变这种状况,尤其是在安徽和四川。
1978年11月24日,当晚,在安徽省凤阳市菠萝公社小岗村,18名饱受饥荒折磨的农民闯入“禁区”,在一间破旧的低茅草屋里。 这18个农民秘密召开会议,确定一次性担保,主要是试行“成包生产到户”和“成包生产到群”。
这一举动在我们看来是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1978年,却可以说是“藐视世界谴责”的行为。
1979年10月,小岗村摆脱了饥饿,打谷场上一摞堆金灿灿的麦穹正在晾晒。 据统计,当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达66吨。 这有多令人印象深刻? 这66吨,相当于小岗村1966年到1970年五年的粮食总产量!
小岗村的秘密传开后,也引起了不少热议,但小岗村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挺过来了。 是小岗村顶住了压力,在1979年完成了粮食自给自足,还第一次将公粮交给了国家,这是小岗村做梦也想不到的。
面对巨大的实绩,小岗村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带动了其他地区。 一时间,小岗村也成为全国农业示范区,很多地方纷纷效仿,在引发热议的同时,“突破”也在农村开始。
当“包装生产到户”面临重重障碍时,他站出来,于1980年5月31日发表重要讲话,支持“包装生产到户”。
在十字路口选择的关键时刻,邓的谈话打破了一些人固有的僵化观念,他们也开始思考。
当取得了很多成就时,是时候给它起个“名字”了。
1982年1月1日,正式印发文件,肯定了“双包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第二步:乡镇企业大力发展
随着家庭责任制的广泛实施,也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为乡镇企业的出现奠定了劳动基础。
为了进一步振兴农村经济,1985年1月,中国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振兴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农村改革迈出了第二步。
这10项政策的主要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比如,废除了已有30年历史的农副产品统一采购和分销制度,逐步放宽了对农产品的管制,大佬可以自由交易。
此外,还有另一个重大变化,即农业税已由以前的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客观地说,这十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即从自给自足到社会化、商品化。
在这场转型过程中,乡村企业的出现,是农村改革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大收获。 这么说吧,当时国家也是摸石头过河,没想到乡镇企业的经济模式会出现在农村。
邓公坦言,雨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乡镇企业”,振兴了农村商品经济,这不是国家的功劳,也不是领导人的想法,而是群众自己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