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广电学校组织的《2024年全国农民高质量发展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我国优质农民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高中以上学历60人68%,大专以上学历21人95%,团队结构持续完善。
新时代呼唤新农民,赋予他们深刻的内涵和新的要求。 对新农的要求不同于传统农业人才,新农户要成为现代农业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守护者的复合型新人才,致力于服务于防止大规模返贫、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正在成为农民新农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但从实践来看,高素质农民仍然短缺,其素质仍有待提高。 建设新农业、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培养新型农民队伍。 同时,农村经济形态还不完善,产业结构还不完善,配套保障还不完备,高素质农业人才落地农村的动力不足,机会不多,报酬不高。 因此,要培养发展本领,在软硬生态中扶持新农户成长,让他们愿意回到家乡,愿意留在农村,让新农户真正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富农”。
推进跨界融合农业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新农户生长技能。 传统农业人才培养往往存在各学科、各领域之间的教育差距,缺乏跨学科融合和跨空间应用。 要着力把握农业学员各阶段培训的特点和需求,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准确分解各阶段任务,全过程、全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培训工作。 这样,我们就可以打破农工、理、文科、医学的界限,突破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局限,实现学习过程的纵向和横向延伸。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企政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培养新农户运用知识解决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理论与实践并重,掌握经营知识,更加精通农业知识, 把握大政大政,兼顾市场动向,在乡村振兴场景中更具竞争力。
推动农村产业生态迭代升级,全面改善新农户发展环境。 发展农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新农发展的重要环境。 要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现状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和丰富产业生态,促进新兴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升级建设。 要围绕产业发展目标,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引导传统农耕农业向农文旅融合、农村数据与现实融合、农产品深加工、区域品牌建设等农业发展新趋势转变。 要顺应平台经济发展趋势,加强农村数字大脑深度应用,加大力度推进数智化、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也要为新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完善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户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经济、工业和生活环境。
推进职业支持乡村振兴,全面提振新农户扎根信心。 新农户的发展信心是他们职业成长的动力和基础,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切实增强他们的职业信心,避免沉没成本带来的职业迷茫和发展惯性。 在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和良好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新农就业保障和职业认同感尤为重要。 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农等职业农户的认定和认证,将其纳入当地人才名录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充分提升其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前景,增强其自豪感和荣誉感。
作者:王云,丽水大学科研与地方合作系副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