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辆是我们转型发展的结果,我们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还有很大的空间。 12月27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2024)**交流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协会副秘书长石建华表示,“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将突破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和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为中国汽车冲向“4000万辆”提供了可能。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十大发展趋势中也表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行。预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规模将达到1300万辆,月增长率为40%,渗透率超过40%,月增长率超过50%。
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保持较快增长。 “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将成为一大亮点。 “在张永伟的**报道中,新能源和出海即将进入内卷20时代的中国汽车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如无休止的一流战争,使得企业的增加并没有增加利润,而在新一轮的海外热潮中,无序竞争的迹象滋生;再比如,企业融资难度越来越大,魏玛、爱驰、天机等早期造车势力的领军人物纷纷走上街头。
2024年**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吗?连锁产能过剩是否意味着车价仍有下跌空间?在增加利润而不增加利润的情况下,汽车企业和行业该如何生存和发展?是目前业界最关心的话题。
新车带动新需求,3000万辆不会是高峰
3000万辆是中国汽车单年规模的新高峰,新能源汽车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从今年前11个月的销量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1-11月产销同比增长34%5% 和 367%;二、累计市场渗透率达到308%;三是11月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大关。 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名副其实的“第二增长曲线”。
3000万台并不是最高的数字,未来还会有新的突破。 石建华解释,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决定了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中国市场强刚性需求驱动力的市场规模正在扩大。 此前,是二三线城市的无车户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发展,但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来,二三线城市的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24年占总销量的57%,今年超过60%。
其次,在智能新能源汽车的进程中,汽车从普通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移动的私人空间,使新一代消费者和新一代市场对汽车行业有了更大的需求和期待。新型汽车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消费升级推动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整个过程中,中国自主品牌的智能技术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了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
石建华总结道:“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稳定了我们的基础市场,让我们保持了第一的位置。 ”
同时,他也指出,未来至少有20%的中国汽车产品将销往海外,中国新车具有先发优势,有望率先占领海外市场,这也将有助于提升整体销量。
海外市场应以销售房地产为重点,避免无序竞争
谈及海外市场,张永伟表示:“出口市场要以海外生产为主,这是我们解决海外发展矛盾的主要途径。 ”
据张永伟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将超过120万辆(不含海外生产),2024年将增至180万辆(不含海外生产),增速达50%,占汽车出口量的30%。
他表示,中国汽车国际化的路线主要包括两条路径,一条是国产+出口模式,另一种是首创+本土化建厂模式。 前者随着海外市场需求的增长而增长;后者将通过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生产来扩大规模。
目前,还有房地产销售、技术合作等多种模式。 例如,东风与雷诺的合资公司Ejet在中国生产OEM达契亚,在欧洲销售,Leap和Stellantis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出口。
张永伟特别指出,中国汽车要以光伏国际化(只有做到最好)为教训,就地建厂,在当地完成生产和销售,避免陷入复杂的纠纷“我们必须走本土化的道路,本土化就是尝试与他人合资。”
任何有生产要求、税收要求和就业要求的国家,在不刺激当地经济和就业的情况下向他们出售商品,都是不可接受的。 石建华补充说,只有当企业能够生产出满足全球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时,才能算是真正的国际化企业,中国才能算是汽车强国。
但他也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是高品质、绿色产品的代表,可以销往欧盟等准入制度严格的国家,这说明中国的产品本质上是足够的,缺少的是企业之间合作出海、共享海外资源的精神。 这可以参考日本企业出海避免无序竞争的成功案例。
**战争迫在眉睫,车企生存发展规则改变
说到竞争,中国汽车市场的第一道仗从年初就到了年底。 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企业在无奈中选择了“亏本卖”,另一方面是因为产业链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动力电池和芯片出现了下滑。
车企疲惫不堪,利润的增加几乎成了行业的普遍特征。 正如“前途光明,路曲折”,对于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激烈竞争中拼命奋斗的企业来说,如何“生存”成为企业面临的更现实的问题。
张永伟坦言,汽车企业的发展现状也引起了一大批中外经济专家学者、领导和企业领袖的关注,不少人向他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好的车在中国卖得这么便宜?如果公司不赚钱,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生意?那么多车型,这么多公司,未来还剩下多少?
这三个问题,至少在目前,不能用旧的工业经济理论和过去所谓的工业发展的现象或规律来应用到汽车上。 我们也不能将其他发展的相同情况应用于汽车行业。 张永伟认为,现阶段是“乱象丛生”的状态,不宜盲目下结论。
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是从创新技术和研发突破开始的,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升级、长期不赚钱的企业将更加危险。 因为拥有核心技术意味着企业未来还有赚钱的可能,不可能打纯粹的业务驱动、一流驱动。
张永伟说汽车工业向智能电动时代发展具有高科技属性,要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的思维来看待汽车企业的发展,即融资的发展用未来的钱做今天的事情,投资企业的未来。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水源不是卖东西,而是依靠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融资。
现在赚钱不一定是好公司,现在不赚钱将来也不一定是坏事,我不太看好那些短期内卖车赚钱的公司,因为一旦成为高科技,它的整个发展模式就会改变。 张永伟表示,要接受汽车企业发展模式和行业属性的新理念,也要学习一些企业的新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