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新质”的力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成为东北经济构建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抓手。
从飞驰的“复兴号”国标动车组、“天问一号”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再到深海深海自主遥控潜水器“海豆一号”,这些吸睛的“大国重武器”几乎都有东北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参与。 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迈进,已成为东北地区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一批源自高端制造业的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职工》近日推出《锻造新品质生产力如何在东北大地上发力》系列报道, 聚焦东北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经验,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该良好实践旨在为东北及更多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和借鉴。
新型质量生产力是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支撑的生产力。 它不同于依赖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模式,是数字时代更加融合的新型生产力。 对于重化工占比大、技术相对老化、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东北经济来说,借助“新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已成为东北经济构建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例如,一汽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先进的产品制造体系,抓住以智能化、电动化为代表的新一轮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哈工集团依托数十年的电机生产经验,不断优化制造工艺和设备,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还有一批基础较好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走来走去。
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必须用好科技创新,这是关键措施。 东北各地努力发挥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身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今年6月,由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等单位发起成立的东北“三省一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联盟,联盟成员正努力依托各自的地域资源优势,形成先进成果的定期交流机制。 开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为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新动能。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没有割裂对立。 新兴产业的增长有赖于传统产业的技术积累和制造能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引领。 当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领域、跨集群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显著特征。 2024年,东北三省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一批老油田将加速抢占新能源产业新赛道。
新的质量生产力涉及新的领域和较高的技术含量,必须有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 近年来,东北各地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评价、服务等工作体系,竞相发挥政策“组合拳”,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聚才。 例如,辽宁深耕“兴辽人才计划”,2024年将有200多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土移居”。 自去年黑龙江出台60条人才振兴措施以来,高端人才引进数量已达到前六年总和的5%8次。 未来,如何加快消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打造东北人才高地,仍需更加艰苦的探索。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进行,加快形成新的质量生产力是时代的新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实践告诉我们,东北综合振兴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点成线”、“汇线成面”,形成融合交叉、多点突破的局面,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更多“新品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