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车40年了,为什么只有李书福赢了奔驰和沃尔沃?

小夏 汽车 更新 2024-01-28

在中国造车40年后,李书福为什么能够收购梅赛德斯-奔驰和沃尔沃?

2024年夏,清朝巴斯德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被慈禧派往欧洲。 在这次旅行之前,李鸿章的心中充满了疑惑。

他已经74岁了,行李里还放着一对南木棺材,可见左宗堂扛着棺材开垦新疆的决心,发誓要找出问题所在。 清朝还有救赎吗?

然而,当他漂洋过海来到欧洲,看到那里的高楼大厦时,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感觉就像一个非洲野蛮人突然闯入文明世界,三观完全颠倒过来,除了震惊和难以置信,他无话可说。

最后,他只从克虏伯兵工厂订购了一批大炮。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清朝已经搞外事,建厂三十多年了,连基本的军需都做不出来。

五年后,李鸿章去世。

2024年,在他去世三年后,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汽车巨头沃尔特·克莱斯勒(Walter Chrysler)、大卫·别克(David Buick)等人也纷纷涌向底特律,开启了美国时代。

然而,在中国最繁忙的城市上海,今年只发放了五张汽车牌照。 十年后,中国只有几百辆汽车。 后来,德国的大众汽车在沃尔夫斯堡崭露头角,日本的丰田也不甘落后,用丰田的生产方式迎头赶上。

中国的红旗轿车曾经是中国人的骄傲,但从2024年的生产到2024年,只生产了1540辆,而同时代的福特年产量为398万辆。

然而,这种差距并没有让中国人放弃。 相反,李书福敢于挑战,敢于接受挑战。 他站起来喊道:“我敢。 ”

他先吞下了沃尔沃,然后转身征服了梅赛德斯。 这位曾经的台州牧牛人,白手起家,只用了20年时间,就超越了几百年国外品牌的成就。

他是怎么做到的?有三个核心秘诀:洞察力、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坚定的步伐。 而这三个招,恰好是每个草根创业者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 1.有眼光。 只有当没有人意识到机会时,机会才是真实的。 成功的创业者通常都有独到的眼光,能提前感知到大势的到来。

李书福就是这样的楷模,造车前原始财富的积累,靠的就是他敏锐的眼光。

2024年,19岁的李书福高中毕业,去拍毕业照,发现当地只有一家国营照相馆,同学们屡屡抱怨。 然而,李书福看到了商机,他找到了一段关系,做了两个月的学徒,然后买了一台相机,开始给街上的人拍照。

几个月后,他赚了几百美元。 有了钱后,李书福萌生了开一家照相馆的想法。 虽然房租不贵,但设备却很贵,一个反光板要一千多元,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一年的工资。

如果是别人,他们可能会选择借钱购买设备或继续拍摄野外照片。 但李书福并没有选择这两条路,他开始自学设备的原理,然后找了五金师傅帮忙,只花了两块钱买了材料,就成功模仿了一套设备,效果几乎和**一样。

就这样,他发了一笔小财。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书福发现了一条信息,明影液的主要成分是溴化银,银经过简单的化学处理就可以提炼出来,比照相更有利可图。

于是,李书福开始专攻重金属提取,几乎垄断了台州的显影机市场。 然而,开发商受到限制,李书福开始转向收集废旧电器,提炼里面的***

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万元家庭。 但是,这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太低,大家开始模仿李书福,互相压低价格,于是李书福果断放弃了这个行业,等待下一次赚钱的机会。

李书福曾经在寻找商机时,找到了一家鞋厂,为一家冰箱厂加工零件。 他判断有两种可能:一是冰箱厂可能找不到其他零部件厂,只能找鞋厂合作。

其次,市场需求可能突然增加,原有的配件厂无法满足需求,只能暂时找鞋厂帮忙。 无论如何,这说明家电行业正处于供大于求的高利润阶段,进入门槛低,利润高。

于是,李书福和兄弟们开了一家零件厂,从最不技术的异形贴片做起,逐渐涉足蒸发器、冷凝器等核心设备。

李书福在上世纪80年代末遭遇了一次重大的经营挫折。 当时国内首次出现产能过剩,大量工业品积压,国家开始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只保留定点厂家,未进入名单的企业全部“关停转”。

李书福运气不好,没有上榜。 此外,当时“姓资与姓氏社会”问题仍在争论中,而就在“温州八王”事件发生几年后,许多民营企业家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选择将企业捐赠给国家。

如今,农业巨头希望集团的刘氏四兄弟主动找到相关部门,想将希望饲料厂无偿捐赠给国家,但未得逞。 然而,李书福成功了。

回过头来看,当年没有上榜,但坚持不懈的企业,都像希望集团一样,成为了行业巨头。 世界无常,命运捉弄人。

我们不禁要问,李书福是幸运还是不幸?中国的草根企业家往往学历不高,所以一旦有钱,他们就会想多读书,提高文化素养。

然而,那些读了很多书的人,对阅读嗤之以鼻。 李书福交出厂房后,前往深圳大学学习习。 但是,商人的眼睛不能安静,他们总能找到商机。

当时深圳大学分配给李书福的宿舍比较陈旧,他觉得在这里住了久,应该收拾一下,于是就去装修市场买材料。

李书福发现了镁铝曲板的商机,虽然国内无法生产,只能依靠进口,价格昂贵,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看到了机会。

他认为,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启动,对装饰建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他有能力解决这项技术的问题。 他相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能得到超额回报,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辍学压榨了全部身家,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块镁铝曲面板。

2024年,他一个季度卖出800多万,第二年卖出7000万,第三年卖1个5亿。 不到30岁的李书福,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他成功的秘诀在于敏锐地发现商机,从小事中抓住巨大的商机。 如今,很多人抱怨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实际上,他们没有看到的是他们的眼睛。

那些看到商机的人往往因为犹豫不决和害怕风险而错失机会。 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正确的,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是成功。

发现商机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因为很多机会都是争取的。

李书福以三敢精神,成功打开了吉利的知名度。 他敢于直言不讳,在行业大会上大胆挑战通用汽车高管,用眼球提高最优费率。

同时,他也敢于实践,不顾领导和政策的阻挠,坚持造车,先造摩托车积累经验。 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李书福是一个勇于挑战的人,他决心造一辆车。 他以造摩托的名义,在台州拿下了800亩土地,但其实是按照汽车的生产标准规划的。

由于不熟悉这项技术,他买了一些梅赛德斯-奔驰和丰田的车型,把它们拆开模仿,然后从香港购买零件进行组装。 最终,他成功打造了“吉利一号”。

然而,当他把自己造的车带到省机械厅申请审批时,却被拒绝了。 无奈之下,他想出了一个“歪主意”。 他发现,乘用车的生产目录对轿车没有严格的要求。

乘用车是没有屁股的掀背车。 于是,他找到了有公交车目录的德阳监狱合作,自己投资了2400万元,双方成立了合资工厂,以合资公司的名义生产公交车。

但是,他发现工厂在监狱里,进出非常困难,工人都是囚犯,培训和管理技术非常困难。 本来,他本来打算在监狱不可用的情况下设立分部,但当时的规矩明确规定,分部不能使用名录,这让他的计划非常困难。

尽管面临如此多的困难,李书福还是决定先造车,再**。 最终,他成功打造了吉利的第一批汽车——昊庆6360。

1988 年 8 月 8 日,他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了 6360 年骄傲节的庆祝活动。 然而,他发给各界名人和领导的邀请函,却没有得到回应。

直到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的到来,这个尴尬的局面才得以解决。 吉利的汽车制造资质直到2024年中国加入WTO前10天才取得。

4.不要害怕风险。 很多人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一件大事,但实际上,李书福是付出最多的人。

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看似占了大便宜,但实际上却是一场豪赌。 当时,吉利的年营业额只有40亿,而沃尔沃背后的大股东是福特,年营业额超过1000亿。

吉利,一个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资质的中国品牌,没有钱也没有资源,收购沃尔沃无疑是一场“穷小子娶白福美”的戏。

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吉利的营业额只有40亿,但利润却高达10亿,而沃尔沃在08年亏损15亿美元,09年又亏损7亿美元。

收购沃尔沃,意味着李书福赌上了自己一生的名声和财富,这才是一场真正的豪赌。 为了实现吉利的长远目标,李书福决定牺牲短期利益,赌上自己的生命。

不过,当时吉利的实力有限,李书福只筹集了一半的资金。 为了筹集资金,他找遍了全世界的富豪,最后甚至还向福特借了钱。 好在福特借了钱,沃尔沃被收购后股价涨了十几倍,每年赚的钱早就收回了。

但如果不是李书福有勇气说话、做事、买东西,今天的吉利可能就不存在了。 创业不仅仅是发现机会、勇敢行动,更是努力奋斗。

造车需要技术,车子质量不好,纯粹是感情用情的老百姓也不会买单。 李书福两条腿走路,解决了技术难题,最终成就了吉利的成功。

第三,步伐加快。 曾经有一个关于国产车的流行笑话,两辆车相撞,双方都违反了交通规则。 当黑车司机发现对方是保时捷时,心里一冷。

白色车的司机也看到对方是路虎,有些激动。 结果,他们下车看清真相后,相视一笑,气氛瞬间缓和下来。 原来,众泰SR9与江淮陆风X7相撞。

这样的事情在国产车的最初几年很常见,众泰因为抄袭保时捷而太疯狂了,被江湖上的人们称为“保时捷”。 要理解这两件事,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汽车制造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第一辆解放卡车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造的。 后来,我们倾注了全部精力制造红旗汽车,但由于质量问题,我们最终停产了。

汽车技术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学习。 因此,国家决定引进国外品牌进行合资生产。 于是,北京现代、华晨宝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诞生。

然而,尽管如此,技术更新的步伐仍然相对缓慢。 就桑塔纳而言,尽管国家在2024年决定与大众汽车合作建造工厂,但直到2024年才开始。

这不是因为德国人要求太多,而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太差了。 例如,当时中国汽车方向盘的指标只有6个,而德国有106个。

我们的手动组装方法每天最多只能组装两辆汽车,而大众汽车最简陋的工厂每天可以组装 1,000 辆汽车。

2024年,第一辆桑塔纳终于生产出来,但制造过程并不顺利。 由于我们没有合格的零部件工厂,所有零部件只能从德国进口,然后在上海组装。

结果,建造一辆桑塔纳需要 10,000 美元的外汇。 这也是桑塔纳当年在北京能成为套房的原因。 随着合资企业的增加,国内技术也有所提高,但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品牌手中。

所以,民族品牌只能一开始就抄袭,否则连造车门都摸不着。 然而,这种依靠抄袭的策略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就走不远。

近年来,保时捷Tay、路虎江淮等品牌几乎消失了,这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在于技术人才的培养。

李书福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在过去的20年中,建立了10所教育机构,包括研究生院和硕士学位博士后工作站。 吉利大学、三亚大学、湘潭理工学院等本科院校也是我们的骄傲。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培训了 150,000 名行业专业人士,他们使我们的创新成为可能。 2024年,历时三年研发的吉利CVVT发动机JL4G18正式投产,标志着我们从模仿者向创新者的转变。

搭载JL4G18的吉利帝豪一经推出,迅速风靡全国。 时至今日,帝豪系列仍是吉利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想快速超越国外品牌,就必须走出去,站在欧美百年产业巨头的肩膀上。

于是,李书福赌上了自己的身家和生命,买下了沃尔沃和奔驰,表现得很冷静,给予了充分的管理自由和财务自由。 为了得到沃尔沃技术人员的认可,在拥有沃尔沃汽车全部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他没有直接干预沃尔沃的经营管理,而是主动冒充学生,虚心征求意见,不强迫对方直接转让技术。

吉利甚至在沃尔沃家门口建起了欧洲联合研发中心,让大家可以分享研究成果。 梅赛德斯-奔驰也是如此,有项圈选项。

* 涨了就少赚,亏了就少亏,不在乎资金收益,只想得到品牌和技术支持。 如果你不想要微薄的利润,你必须有大计划。 大概在李书福的心里,吉利造车的梦想远不止现在。

李书福从业40年,造车20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和国产汽车的崛起。 他用一双洞察商机的眼睛、一颗勇敢的心、张开双腿,先复制后创造,再并购,找到了最好的生存之路。

这三点既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也是时代无奈选择的结果。 但无论未来商业环境如何变化,这三点对于每一个想要从底层跳下去的普通人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李书福早就用它们突围了。

相似文章

    华为不造车,剧比车还多

    华为虽然不造车,但玩的花样不亚于汽车,噪音也比汽车大。继HI模式 智能模式 鸿蒙智行之后,华为决定拆分汽车事业部,与长安成立合资公司。在智杰S的发布会上,于承东表示,他已经发出了与希爱力 江淮 北汽 奇瑞合作的邀请,并点名给他,希望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一汽集团能够加盟。如果时间线拉长,华为和长安并不是...

    华为不造车,但已经结成造车联盟

    汽车BU业务正走向自主运营,华为已进入联盟时代。随着谅解备忘录 MOU 的签署,华为剥离了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并计划成立一家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公司。除了已经签署合作备忘录的长安汽车,还有赛力士 奇瑞 江淮 北汽等智能车型合作伙伴,以及刚刚南下深圳的一汽集团。华为一直坚持不造车,但其汽车业务翻...

    华为造车?雄心壮志并不止于此

    假设我说华为将成为智能汽车产业的 火车头 你看到了吗?近年来,华为在汽车领域声名鹊起,尽管华为的汽车制造被任正非否决华为的新举动标志着这个问题的重大转折点。不到天前,华为宣布了这一重大举措采用华为代客泊车技术的智杰S自动驶入发布会,观众再次喊出震耳欲聋的 遥遥领先 有人说,这可能会改变这个行业,让华...

    华为“无车”威胁新车企业担忧与挑战

    虽然华为不造车,但没有人能撼动其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国内车企感受到了华为的可怕冲击,尤其是许多汽车制造新势力。此前,在战略研讨会上,理想强调需要避开华为的优势 小鹏汽车公开反对华为,最终乖乖接受了这个建议。问题是,新生力量为什么对 不造车 的华为如此忌惮?今天就来聊一聊。未来,汽车将有两大核心技术,...

    不造车的华为,为什么会成为传统车企的救命稻草?

    今年国庆假期前,理想汽车召开了秋季战略会议。一般来说,召开企业战略会议的目的是指明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热情洋溢 轰轰烈烈地向前迈进。结果,谁能想到,经过天严肃紧张的深度 李湘做出了一个非常 懦弱 的决定,看向外界 避开华为的优势!至少从表面上看,Ideal就是这样做的。当何小鹏和于成东因为AEB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