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看完经验,重温经典六大要点

小夏 教育 更新 2024-01-28

《从0到1》的作者是美国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他是PayPal和Palantir的联合创始人,也是Facebook的第一位外部投资者。 他拥有哲学和法律学位,但他在技术和风险投资领域声名鹊起。 他对商业世界的独特视角对我这个以前没有商业思维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发。

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来自作者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修过的一门课程《信息科学:新冒险》,所以课文内容很像课堂上口语的再现,读起来非常流畅,充满了故事和灵感。

如果要说这本书最能启发我,那属于这句话:哪些事实是你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你认为很重要的?换句话说,大多数人都相信某事,但事实与某事相反。 当我们能看到并发现这样的东西时,就相当于发现了一个痛点,只要我们能解决这个痛点,我们就能创造商业价值。

什么是从 0 到 1?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进步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一小群人创造了想象中的技术。 笔者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分为两种类型,即横向或延伸的进步和纵向或集约化的进步。

第一个水平或扩展进度这是关于复制别人已经成功的方法,比如在一个数字上从 1 到 n。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这就像麦当劳首先在美国站稳脚跟,然后复制这种成功的模式,在世界各地建立门店。 麦当劳在美国成功运营,为1;之后,全球展览店是n。

第二个垂直或密集进度这是关于开发一些全新的东西,比如从 0 到 1(因此这本书的标题)。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进步,那就是技术,它指的是发明新的或更好的做事方式。 像原来的餐饮文化一样,生产速度不快,效率不高,等待时间很长,为0;麦当劳看到了这个痛点,着手解决,研发了超高效的快餐流水线,大大减少了用餐的等待时间,即1。

作者特别指出了一点:大多数人认为全球化将定义未来的世界,但事实是技术发展的影响大于全球化。 他的意思是,如果技术继续进步,当其他国家都遵循当前的美国生活方式,只使用今天的旧技术时,这将是未来的重大环境灾难。 如果我们只是从1到n复制创造财富的旧方式,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环境和经济崩溃,而不是繁荣。

基于这个背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果资源只以复制旧模式、再分配、掠夺榨取的形式使用,那就是零和博弈,世界不会变得更好,反而会变得更糟。 当我们使用技术(或任何新的解决方案)来解决以前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或者没有解决得足够好的问题时,我们创造了新的价值。 例如,机器和计算机本身没有需求,产生的所有价值最终都会返还给人类。 只是这些遣返的绝大部分价值都回到了创造技术(或任何新解决方案)的个人和公司。

最好的竞争就是没有竞争

对于初创企业,作者的建议是:建立富有创意的独家业务并避免竞争。 由于垄断企业没有竞争对手,他们可以设定自己的价格并决定生产和产品,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垄断企业的对立面是完全竞争,当生产者的**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 此时,定价只能由市场决定,从长远来看,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公司不会获得经济利润。

有趣的是,垄断企业往往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他们知道垄断会招致审查、监管和批评。 例如,谷歌的搜索引擎市场在2024年占比接近70%,而Microsoft的第二名搜索引擎市场仅占19%。 当谷歌面对监管机构时,它会这样描述其业务:它在广告市场上只有 3 个市场份额4%,在消费电子市场占比不到0%24%。谷歌将自己描绘成一家隐藏不必要关注的科技公司。 为了维持对利润的垄断,他们经常夸大(不存在的)竞争,并试图掩饰他们的垄断地位。

让我们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A市开了一家专门经营韩国菜的餐厅,你可能会觉得没有别人做,市场完全是你的。 但这个**只有在仅限于韩国食品市场时才是正确的。 如果真正的市场是整个A市的餐饮市场呢?如果附近城镇的所有餐馆也是市场的一部分呢?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公司有时会高估其在市场上的独特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大的启示是,在商业世界中,最好的竞争往往是没有竞争,这就是所谓的蓝海市场。 许多独家企业会错误地声称他们没有独家市场(如上面提到的谷歌)。相反,非垄断企业到处都声称自己支配着一方(比如上面提到的A国的餐厅)。 竞争虽然有助于整体市场的进步,但不利于个人或公司的盈利能力。 如果一个行业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即使其中一家公司倒闭,对世界的影响也很小;其他类似的竞争者随时准备取而代之。

对于我们个人的职业发展,当我们专注于与他人竞争时,我们会模仿和模仿他人,并希望做与他人完全相同的事情。 一个更有利的职业策略是,我们用真实的自我来解决一个独特的问题,并做出我们必须拥有的产品或服务。 不是我们害怕与他人竞争,而是我们生活在别人无法与我们竞争的状态中。 此时,我们将拥有最独特的职场优势和最高程度的职场自由度。

成功不是一张门票

商业世界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成功是运气还是能力

该书批评了许多对“运气理论”的描述,其中一些是基于归因的谬误,而另一些则是由于企业家本人的谦逊。 作者并不否认运气的影响,但他拒绝了运气因素被过于重视的论点。 他在创业界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有长期计划的公司总是被低估

2024年,当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还是哈佛大学的学生时,他获得了作者的第一笔外部资金来创业。 经过慎重评估,笔者共借出50万美元给扎克伯,收购了近10%的股份,成为Facebook最早的董事之一。

在书中,作者提到,当雅虎在2024年提出以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时,他认为董事们至少会考虑。 出乎意料的是,扎克伯一走进会议室,就说:“好吧,伙计们,这次会议只是一个形式,应该不会超过10分钟,我们现在肯定不会。 扎克伯知道他要把公司带到**,而雅虎不知道。 扎克心中有一个计划,而雅虎没有(或者一个糟糕的计划)。

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商业见解:在一个未来被认为是随机波动的世界里,拥有某些计划的公司总是被低估。 这种洞察力给了我类似的认识:确定性计划的人将永远被低估。这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帮助?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计划和执行力,但是我们目前的价值被别人低估了,那么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我们绝不能对自己感到气馁。 因为这是一个有潜力的人不可避免的相遇。 这让我想起了过去的三年,我总是听到朋友和家人质疑和低估我将要做的事情,他们会说,“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 他们看到的是阅读世界的肤浅现象,而我则看到了基于书籍背后潜在需求的计划和愿景。

我自己的灵感来自于此,如果人们一直高估你,认为你即将拥有世界上最幸运的东西,那么你很有可能开始走下坡路。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低估了,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因为你很有可能开始走上坡路。 知道如何享受被低估的乐趣,你会站在与其他人不同的起跑线上。

最后,书中的这段话值得牢记:创业是你确保自己能够做到最好的机会。 它不仅给你一个属于你生活的地方,而且还影响了世界的一个重要角落。 这一切都始于拒绝让不公平的赔率占主导地位。 你不是一张命运由偶然决定的票。 」

做一个被低估的计划执行者比做一个被高估的、幸运的购买者要好。

幂律的世界。

作者提到,虽然大多数公司不需要与风险投资打交道,但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这些风险投资公司试图理解什么我们不是生活在正常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权力法则之下

幂律是指严重分配不平等的模式,在自然界和社会中随处可见。 另一个常见的术语是 80 20 规则,它就像 80% 的土地掌握在 20% 的手中。 对于成功的风险投资**也是如此,他们投资的大多数公司都会失败,只有少数公司会成功。 然而,当这些极少数公司成功时,它们带来的回报往往比所有失败的投资加起来还要多。

有趣的是,风险投资家在选择投资公司时,并不是多元化对冲策略的财务问题,不能用正态分布的心态来思考。 他们不能用**来投资一堆普通公司,以分散投资。 其投资组合中的每家公司都必须具有在大规模市场中取得成功的潜力。 他们只关注少数具有独特基本面并有机会蓬勃发展数十亿美元的企业。

对我们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将我们的专业技能视为一种投资,我们必须从权力法则的角度来思考。 我们不能把专业能力看作是多元化,好像我们学的专业越多越好,然后期望其中一个将来会带来回报。 正如作者所说:你做什么很重要,你应该专注于你擅长的事情,在此之前,你也应该考虑你擅长的事情是否有未来的前景。 一件有前途的事情值得你加倍努力去做。 另一方面,如果你专注于很多你不确定是否有未来的事情,你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

从长远来看,少数最有前途的事情的回报将远远超过其他世俗事物的缓慢积累。

关于公司的经营基础

作者阐述了他对初创企业运营基础的一些实际观察。

首先是高管的薪水。 例如,在投资了数百家初创企业后,他注意到一件事:公司付给CEO的钱越少,公司的表现就越好。如果一家公司的高管年收入超过 300,000 美元,他可能更像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企业家。 因为高薪会让人倾向于维持现状,捍卫目前的薪水,而不是与他人一起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相反,现金匮乏的高管则专注于提高公司的整体价值。

然后是员工的工资。 笔者认为任何以现金支付的工资都更像是着眼于现在,而不是着眼于未来。而高额现金,相当于让员工拿走公司现在的价值,而不是让员工投入时间和精力,为公司的未来创造新的价值。 相反,那些更愿意把公司的**当薪水的人,会透露出他们更看重公司的长远发展,愿意为提升公司未来的价值而努力。 薪酬是让员工全力以赴的原因。

关于公司的工资,我以前认为领取现金工资是最实际的,毕竟可以拿到,然后投资自己的公司或者其他公司,申请比较灵活。 但是,从创业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如果将奖励作为激励,员工的关注点更有可能放在未来的增值上,而不仅仅是当下的现金价值。 只要我们在许多事物上加上时间的维度,它就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最后,还有关于创新的讨论。 笔者认为只要一个企业还在创造新事物,创业就没有结束,一旦不再创造新事物,创业就结束了。对于公司来说,重要的是在未来继续创造新事物,而不仅仅是继承过去的旧成就。 如果一家公司做对了,它甚至可以无限期地延长启动时间。 这个概念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提出的Day 1概念非常相似,后者将每一天都视为创业的第一天。

成功公司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书的最后,作者以清洁能源行业的泡沫为例,说明一个成功的公司必须面对什么七个问题并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 书中提到,绝大多数清洁能源企业在创业之初就忽略了这七个关键问题,导致了一定的失败。 让我们来看看这七个问题中的每一个是什么。

工程问题:您是在创造突破性技术,还是略有改进的方法?

时机问题:现在是开始这项业务的合适时机吗?

垄断问题:你想从一开始就在一个小市场抢占高市场份额吗?

人们的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销售问题:除了开发产品的能力之外,您还有销售计划吗?

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您的市场定位能否持续 10 年或 20 年?

秘密问题: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别人看不到的独特商机?

就太阳能行业而言,为什么大多数公司都失败了?在工程问题方面,他们正在钻研技术,以提高10%到20%的转换效率,太少了;为了能够垄断市场,必须拥有比竞争对手好10倍的专利技术。 在排他性方面,许多公司会吹嘘他们在某某地区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率很高,但将市场推向世界呢?把市场放在整个清洁能源行业呢?该书详细分析了太阳能无法回答这七个问题的许多细节,并以特斯拉的电动汽车作为相反的成功案例。

本章对我的启发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选择投身的专业领域,或者我们想要建立的职业,也必须经得起这七个问题的考验。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答案,你一定总是感到运气不好,在你的事业上失败了。 如果这七点都没问题,你就可以掌握运气,取得成功。 这也呼应了上一段中的观点,即成功不是彩票。

关于上一段,提到有前景三个字,听起来很美,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评估它?以上七个问题将派上用场。 如果我们选择投资的东西回答了上述问题,那么它很有可能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情。 这也是阅读商业书籍的好处之一,它可以将听起来空灵的口号(或鸡汤)转化为您可以实际操作的问题和过程。

无尽的秘密等着你去发现

这次读完《从0到1》的读书笔记,相当于我第三次读这本书了。 虽然一些公司的数据已经过时,但书中的许多想法在今天仍然很常见。 作者还不断提醒我们,要试着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以发现其背后的奥秘。

像这样:你被告知的决定通常不是正确的,因为最重要的事情很少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是秘密的。 如果我们只用习的态度看世界,我们只会看别人看的世界。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没有办法创造任何商业价值了。

相似文章

    从0到1,教你小红书粉丝和操作的秘密

    小红书平台介绍。小红书是一个专注于美容 时尚 旅游 美食等领域的社交电商平台,用户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消费经历 生活方式 爱好等,也可以通过关注其他用户的分享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在小红书上,用户可以通过发帖 点赞 评论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还可以通过关注话题 参与挑战等方式发现更多内容。第二,小红书...

    私域运营:学习从0到1构建私域流量池

    今天分享私域运营信息 私域运营 学习从到构建私域流量池 内容制作人 Divisional Factory 总材料 页。AARRR海盗模型思维,俗称转化漏斗模型。它是 acquisition activation retention revenue refer 的缩写,是应用生命周期中的五个重要环节。...

    “0”到“1”突破!100颗国产芯片问世,正式打破垄断局面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对芯片需求量大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芯片的应用水平逐渐从手机 电脑等传统消费电子,以及医疗 家电等众多新兴领域拓展。这也使得芯片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堪称现代科技的基石之一。美国和西方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具有先发优势,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拥有众多世界知名半导体企业,但从中国芯片的发展...

    “0”到“1”突破!中国首套国产系统交付,正式打破垄断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来,从起步艰难 落后的国家,到繁荣昌盛的现状,中国制造业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没有西方国家封锁的情况下做出了巨大贡献。近日,喜讯再次引起关注,国内首个系统成功交付,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垄断,实现了从 到 的突破。不久前,国能集团宣布,中国自主研发的重型燃气轮机 ...

    “0”到“1”突破! 中国首套国产系统交付,垄断局面正式打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来,中国制造业从穷白到举世闻名,受到西方国家的种种封锁,却被昵称为 大而不强 还有很多人坚持认为,中国人只建组装厂,只做美国巨头科技消费品的代工!在许多西方人的舆论印象中,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尽管随着中国参与世界分工的态度越来越开放,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中国制造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