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莹莹、吴克忠北京报道
随着全球光伏装机容量持续提升,退役组件**市场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近两年来,这一新兴产业势头强劲,备受关注。
2月26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光伏产业发展合作中心2024年年会暨第六届光伏装备与回收技术论坛获悉,在政策支持和行业企业共同努力下,光伏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布局这个领域,目前有少数企业完成机构融资,市场上有万吨级的组件加工生产线。
虽然光伏行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大规模退役期尚未到来,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仍面临政策体系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废组件获取难、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可行性设计要求亟待提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成为行业走向真正商业化的障碍,直接关系到光伏绿色产业链能否成功打通“最后一公里”。
万吨级模块加工生产线问世
据中国绿链联盟光伏产业专委会光伏产业发展合作中心最新结果显示,在常规退役情景下,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光伏累计退役将分别达到100万吨、1200万吨和5500万吨; 在提前退役情景下,将分别达到400万吨、2300万吨和6600万吨。 这也预示着光伏产业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形成真正的蓝海。
去年被称为光伏行业的“元年”。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资源型技术首创、资源化技术不断完善,相关企业层出不穷。
2023年8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风电光伏设备退役回收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对我国风电、光伏领域退役设备回收利用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 为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中国绿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产业发展与合作中心副主任、国家电力投资公司光伏(储能)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庞秀兰表示,此次政策出台标志着我国将加快布局废旧光伏组件和回用回收体系, 光伏产业将迎来规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结合国内科研示范的基础和行业的探索,2023年中国光伏市场的重心将开始向产业化倾斜,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积极布局光伏业务,投身于产线建设。
目前,光伏市场有产线建设的主流企业有10家,包括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晶科能源、英利集团、常州瑞赛环保科技、上海京环佳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环佳源”)、长沙矿冶学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矿冶学院”)等10家。
景环佳源总裁兼联合创始人彭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组件**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仅可以将大规模退役组件变成未来宝藏,创造经济效益,还有助于优化环境,减少碳排放。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领域,未来市场会很大。
依托自主研发的GST绿色组件分离技术,公司已能够完成6N级多晶硅的生产,并已在安徽省凤阳市完成了万吨级组件量产线的建设,同时也在考虑投资海外工厂。 彭赛表示,公司刚刚完成一轮融资,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经济性是光伏行业不可避免的问题。 中国绿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产业发展与合作中心秘书长吕芳表示:“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经济问题,经济账目能不能算,是否需要补贴,补贴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
2023年,我国光伏与循环***(以下简称“*)指出,在光伏组件利用市场起步之初,经济效益仍然较低。 同时,“*还提供了一个总投资4000万元、处理能力6000吨的退役光伏组件生产线建设项目案例,项目服务期10年,基础设施建设1年。 项目利润总额400万元/年,净利润300万元/年,内部税项投资收益率8%。 包括建设期在内的投资周期为8年,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彭赛认为,未来光伏组件的经济性不会成为问题。 “这个行业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美好,当然也不是很赚钱。 ”
主要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整个光伏链包括退役光伏组件的收集(上游)、处理(中游)和回用(下游)三个环节。 但光伏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实现产业链有效运行仍存在一定困难。
张胜光是长沙矿冶学院智能装备研究所所长,早在2018年就前瞻性投资退役光伏组件技术与装备研究,并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完成模块技术及试验机的研发, 实现工艺渗透,建设年处理30MW退役组件示范线。
对于光伏行业的困难,张胜光告诉记者:“首先,谁来做组件,目前还不清楚; 其次,要真正产生效益,必须是规模化生产,而退役元器件的第一道是难点; 此外,技术成本需要足够低,包括设备成本,必须考虑环保成本。 ”
同时,“*”也指出了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发电企业、装备制造企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尚未形成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有效的合作机制,产业链使用不畅通,大量退役设备滞留在电站业主和经营者手中,资源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原材料,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亟需从责任制建设和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
彭赛说:“希望行业越来越规范,夯实主体责任。 例如,退役的零部件应流向专业、合格的市场主体,避免随意丢弃、暴力拆解等现象,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他建议出台像动力电池行业一样的政策,建立光伏白名单制度。
张胜光还建议,光伏行业应建立白名单制度,设置准入门槛。 同时,规范最佳渠道,让有能力做好元器件的企业轻松获得资源。
一个新兴产业从发展初期到成熟,都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消除发展障碍。 针对上述问题,《指导意见》确定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到2025年,基本建立集中式风电场、光伏电站退役设备处置责任机制,进一步完善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回收利用相关标准规范,在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在现阶段的行业发展中,张胜光向相关元器件企业建议:“首先,要对产品有深入的了解。 明确了解废旧光伏组件从发电到回用的全产业链产品,结合企业禀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二是深化核心技术。 在行业内,核心技术的研发是决定业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因素,相信光伏组件行业也是如此。 三是深化渠道覆盖。 对于行业来说,共同点是货物来源的问题。 做好渠道布局和与客户、客商的合作模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 ”
从产品设计的源头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实现光伏全产业链的绿色化,除了在光伏组件的一端下功夫外,光伏产品的设计——产品可行性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中国绿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产业发展与合作中心指出,如何在保证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的同时,降低未来技术难度、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光伏行业面临的又一挑战。
据了解,目前,欧盟、美国和中国正在加紧制定光伏产品设计规范。 2021年,国际能源署PVPS Task12可持续发展工作组发布《光伏组件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光伏产品信息溯源、无污染金属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包装材料与方法的选择、 减少不可逆的粘接,并使用无氟背板。
例如,第一张含氟背板一直是行业内的难题。 吕芳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光伏组件90%的背板都是含氟背板,不能焚烧或掩埋,否则会给人体带来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和重大危害。 该指南提到,光伏组件中必须避免使用含氟聚合物,并建议使用其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或生物基材料作为替代品。 此外,建议光伏组件中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必须贴上标签,以告知用户相关的处理方法和环境风险。
在《指南》的基础上,中国绿链联盟光伏产业发展合作委员会光伏产业发展合作中心也形成了《我国光伏组件可行性设计指南与建议》(以下简称《指南与建议》),分别从光伏电池方面对产品的可行性设计提出建议, 玻璃、框架、背板、胶膜、硅胶、模组和物流包装,并提出了新的“三不”建议,即“无铅、无氟、无肟”。
例如,光伏硅胶是光伏组件的核心封装材料之一,主要分为脱醇型和肟型。 上海海博胶粘材料总经理徐军告诉记者,现阶段,肟类有机硅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但肟类有机硅在元器件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固化,同时释放出丁酮肟等肟类物质,对环境和健康非常有害(致癌)。 一般情况下,在光伏组件车间可以闻到释放的丁酮肟,里面充满了刺激性的气味。
2021 年 12 月,欧盟在其官方公报中发布了法规 (EU) 2021 2204,更新了 REACH 法规附件 XVII 中的 CMR(致癌、致畸或生殖毒性)物质清单,以包括丁酮肟。 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按照每GW组件600吨硅胶计算,整个生产过程中将释放15个丁酮肟6吨。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正在尝试使用更环保的脱醇硅胶材料来代替。
徐军还告诉记者:“目前,国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丁酮肟等挥发性物质进行控制,数量大、危害大,需要进一步完善。 ”
吕芳表示:“光伏产品的设计需要相关企业在光伏组件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可行性之间取得平衡,这并不容易。 但是,未来我们的光伏行业也会使用“三不”产品,即无铅焊带、无氟背板、无肟硅胶。 ”
编辑:董曙光 校对:闫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