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总工会
提交部门提案
这三项提案都侧重于员工话题
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建议和建议
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3月4日,全国政协工会联合会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交提案《关于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提案》。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部署,从稳定扩大就业、加强工资分配调控、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职工素质。
提案指出,目前我国88亿劳动年龄人口中员工总数达到4人2亿人口,涉及近11亿家庭成员,他们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也是分享共同富裕成果的主要人群,但在就业稳定、工资水平、权益维护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就业稳定性有待提升, 工资收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社保覆盖率低,工作生活压力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 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方针,将就业工作实效纳入高质量评价体系,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就业能力、人力资源协调发展。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帮助困难人群就业。 探索构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与创业驱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就业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以劳动和经济权益为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责任体系,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让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通过艰苦奋斗实现自身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工资分配的调控,缩小收入差距。 包括完善合理加薪机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大力开展集体谈判,提高知识、技术、劳动等要素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重; 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措施,明确把技术工人、农民工和新型就业形式劳动者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力量,制定差异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 继续加大拖欠工资工作力度,做好农民工工资专项账目,督促企业足额及时支付工资,严惩恶意拖欠工资行为。
该提案建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要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相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数字化改革,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国家统筹规划; 加快明确新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和用人单位职工缴纳社会保障责任,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完善分级分类、城乡协调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覆盖疾病灾害等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支持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为企业员工构建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和协调发展格局。 同时,探索产消深度融合服务平台,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赋能数字经济共同富裕。
该动议要求提高工人素质,培养和加强产业工人队伍。 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定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完善职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促进和扶持社会,建设了一批“985”、“211”和“双一流”的职业教育高校。推动完善技能工人培训、使用、考核和考核机制,鼓励企业推行“新八级职工”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全社会弘扬劳动的荣耀、技能的价值、创造时代大势所趋。
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要更好地提高劳动者的福祉
全国政协工会联合会今天向全国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交提案“关于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更好地改善劳动者福祉的提案”。,围绕职工发展和保障职工权益,提出意见和建议。
提案指出,数字经济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仅给经济和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为职工权益的发展和保障面临诸多新挑战,包括数字化转型加速就业市场结构性变化等。 数字化产业职工缺口大,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去劳关系”用工模式给员工权益保障带来新问题。
在这方面,该提案建议,应推动相关部门加大数字教育培训和就业援助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数字企业边际税率,增强数字失业人员保护能力,通过财政援助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改革教育体系,加强数字技能和知识的发展,为尚未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学生开设更多课程,帮助他们适应数字化转型。 加强培训,建立数字技能分类,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制定和实施劳动力培训计划,并鼓励私营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参与,以帮助工业时代劳动力适应数字技能工作环境。
提出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改革高校和高职院校培养模式,注重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校企合作,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院校、联合实验室等,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作用,加大职业培训补贴力度和范围,实施职工教育费用税前扣除政策。
同时,完善数字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以国企、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对合格企业自主评价的全覆盖,建立健全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 支持企业自主设定数字技能岗位等级,自主制定制定评价标准,自主开展人才评价。 贯彻落实《关于完善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水平体系的意见(试行)》,落实“新八级职工”职业技能水平体系,拓宽数字化领域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领域,更好地搭建两类人才成长平台。
该提案呼吁在新的就业形式中更好地保护工人的权益。 强化一流管理和行业规范,建立健全平台经济规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平台经济技术密集型、数据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优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改善社会民生。 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二级分配制度,建立与数字经济特点相适应的公平税收征管制度,研究引入数字调整税,使数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时修订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将新就业形式的劳动者纳入保护范围。 加大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一套适应性强、灵活可行、适应互联网平台用人模式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督促平台企业自觉遵法守法,积极履行用工主体责任。
充分发挥员工医疗互助作用,提高员工医疗保障水平
3月4日,全国政协工会联合会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交提案《关于更好地发挥职工医疗互助作用,满足职工多元健康需求的建议》。
近年来,各级工会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医疗保障大局,完善健全以住院、重大疾病、意外伤害为依据的产品保障体系,积极开发综合保障产品,开展多元化会员健康管理服务,保障能力水平明显提升。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员工之间医疗互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仍然不足,主要表现包括:层级凝聚力不足。 职工医疗互助与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慈善医疗等建设不规范,没有形成合理的渐进水平和互补性,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削弱了其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综合效能。 属性不明确界定,职工医疗互助既不是法定医疗保险,也不是商业保险; 员工医疗互助组织不仅具有准金融机构的属性,而且遵循慈善互助的规律,其监管主要以行业自律和内部监督为主,监督监督水平不足。 覆盖面有限,没有明确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如新就业形式的劳动者,由于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就业稳定性差,很难获得医疗互助。
为了促进上述问题的解决,建议积极调动市场和社会资源,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 积极调动其他保障资源(包括市场化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慈善、医疗互助等)进一步提供补充保障,建立分层有序的医疗保障体系架构和运行机制,准确定位和明确不同层次制度安排的职能和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能够层层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全面的安全效果。出台有利于员工医疗互助等其他层次医疗保障发展的政策文件,充分发挥职工医疗互助在提高职工医疗保障水平和待遇方面的作用,鼓励包括医疗互助在内的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弥补基本医疗保险的薄弱环节。
建议探索建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职工医疗互助的监督管理。 建立一体化综合医疗保障服务平台,开放全国医保数据和工会职工医疗互助数据实时对接共享,促进各级医疗保障系统间大数据共享和综合服务,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资源有序对接,减少保障重复和资源浪费; 提高医疗保障效率。加强对职工互助医疗、慈善医疗等业务的指导和安全监管,为其规范化运营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运营经验和人才支持,督促员工建立更加完善的专业人才队伍和风险防控体系机制。
提案强调,要着力解决重点人群参保问题,逐步实现人群全覆盖。 强化新就业形态职工医疗保障权益,针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职工新就业形态等群体的“缺险”、“缺险”“破保”问题,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推进居民医保融资机制改革,提升医保办理服务水平; 打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壁垒,促进医疗保障权益平等享有。为适应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特点,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户籍限制,鼓励愿意并有能力缴纳费用的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式的劳动者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鼓励工会组织发挥互补作用,为新就业形式的职工提供互助医疗。
资料来源: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