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个故事,一个让人好奇的故事。
在江苏省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有一位叫高金峰的老师,他用“问号墙”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每层楼都有一面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问题,他们聚集在一起 10 分钟互相提问、回答问题并探索科学的奥秘。
今年,高金凤老师带着这种激情走进了两场,她的重点放在了教育“双减”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科教的加法工作。 她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奶牛不吃草时会咀嚼? 为什么火山会喷发? 这些看似平凡的问题,却引发了学生们的无限探索。
这种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被成员高金峰命名为“小问号”项目。 在这里,学生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回答者,他们让科学知识在他们之间流动。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每天都可以在“问号墙”上找到新的惊喜,就像打开盲盒一样。 有时他们发布自己的问题,有时他们帮助别人回答这些问题,这种互动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孩子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他们也可以成为小老师,评判和引导他人,而这种身份的转变对激发他们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委员高金峰认为,未来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的开放互动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下,专业理科教师的短缺不容忽视。 在台州市姜堰区的一所小学,专职科学教师虽然短缺,但兼职教师用自己的方法让科学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寒假期间,学校组织了一次科学实验,让同学们练习并尝试解决问题,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成长的经历。
为了更广泛地了解教育领域的情况,高金峰委员走访了新疆、江苏、浙江等地的科学教师,并通过在线问卷收集问题。 她把这些问题带到了两会上,与其他委员分享,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快科学教育发展的建议。
因此,她建议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教师愿意投身于科学教育。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创新、探索未知。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对教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探索。 高金峰委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一个小小的问号,却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