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32年(1906年)开办的济南学派,本应起源于两江都督端方尚书,允许“南洋、檀香山、旧金山等地的华侨华人”回南京学习。 在这所位于南京学家巷的学校里,第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学生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家校制度”的管理让他们体会到了异国他乡的家乡和祖国的感情。
1907年,随着海外华人学生来到南京,济南学校的教育影响力逐渐显现出来。 然而,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期间,学校遭到袭击,许多学生不得不踏上回家的旅程或加入革命队伍。 此后,袁世凯的消极态度导致济南学校一度停课,暂时退出历史舞台。
1917年战后,济南学校再次起航,随后成为“国立济南学校”,1923年迁至上海真如镇,随着时代的潮流逐渐发展成为国立暨南大学。 在郑洪年校长的带领下,学科与日俱增,学术研究和体育为济南筑起了别的辉煌。
灾难总是出乎意料的,1937年中日战争的爆发迫使暨南大学流离失所。 战后,虽然没能回到旧址,但在宝山路和体育俱乐部东路找到了临时避难所。 然而,在1949年,由于包括当时的总统李守永在内的少数人前往台湾,济南在大陆的旗帜暂时降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暨南大学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并入其他高等院校,象征济南精神的校园一时间沉寂。 但它的火花从未熄灭,1958年,在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朱的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如凤凰般在广州重生。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暨南大学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忠诚和对侨侨精神的传承。 始终牢牢定位为服务海外华人、保存中华文化传统的高等学府,肩负着对外汉语教学、弘扬中华文化的崇高责任。
进入21世纪,暨南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被列入“211工程”,成立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成为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国立大学,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赢得了优异的评价,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积极的创新精神使其在全球教育舞台上更具影响力。
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暨南大学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全球华人社区中都享有盛誉。 其复杂而辉煌的过去,折射出一代又一代暨南大学人坚持教育理想,服务海外华人社区,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播的初心。 暨南大学将继续在变革的道路上谱写自己的历史篇章。